進修充電

親職作家陳安儀:

練習換位思考 化解親子溝通衝突

撰文者:陳宛妤 更新時間:2017-12-14 瀏覽數:8,062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陳安儀和女兒磨出溝通默契(攝影/古榮豐)。

父母往往將自己的期待加諸在兒女身上,適度的期待是鼓勵,但過度就容易形成壓力。親職作家陳安儀有個要求嚴格的爸爸,不僅督促她的英語學習,也以相同的教養方式對待陳安儀的女兒蘇雨桐。


但陳安儀卻有不同的教育想法,如何按捺祖孫兩人,同時達到教養目標?陳安儀說這方面和女兒想法接近,問題不大;比較麻煩的反而是培養女兒養成隨手收拾的好習慣。避免雙方衝突,調整溝通方式和心態,才是她在親子互動課題上的最大收穫。

陳安儀(媽媽):高中時我最喜歡的科目是國文,最不喜歡化學和英文。但我父親的英文很好,對我們要求很嚴格。直到高三聯考前,我家訂閱的各種外語報紙、雜誌幾乎沒斷過,我也被要求寫閱讀心得報告。

印象很深刻的是考上高中的那年暑假,別人終於解脫了,我卻在早上五點半被爸爸叫醒,聽第一輪的英語教學廣播,聽完之後還要寫一篇英文作文給他看,當時的我非常痛恨這樣的情況,覺得聯考完卻連喘口氣的機會都不留給我。

蘇雨桐(女兒):國小三年級時學校開始有英文課,外公會在每天早上六點到我家,我們一起讀有趣的繪本、聽英語童謠,一切都很開心美好;沒想到好景不長,外公的要求愈來愈多、愈來愈兇,經常對我說「我給你讀的東西怎麼隔一個禮拜就忘了?」、「交代你背的單字怎麼都沒背好?」。

有時候還會教很難的單字,有一次教了「鱷魚crocodile」,天哪!我老是拼不對,每次出錯就會逃離現場,外公會追著我打,我還記得有一次他氣到用直笛敲我的頭。

後來我媽也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每次我們在樓下上英文課,她在樓上一聽到爺孫倆對著彼此大呼小叫,就緊張地下樓安撫老小;最後她決定勸外公放棄,為此他們還大吵一架。

本以為就此脫離苦海,沒想到外公仍不死心,他向媽媽提出不再教我英文的條件是必須送我去補習班。他認為若不持續學英文,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費了。所以我從小五開始遊走坊間的補習班,試聽過不少英文課,最後才找到我喜愛的課程。

讓孩子學英語,先培養學習動機
兩代教育觀不同,有興趣,出國在飛機上也會讀
陳安儀(媽媽):後來女兒升上五年級時,她的外公求好心切,開始加入文法教材:現在式、過去式、be動詞、助動詞⋯⋯等各種句型混用教學,結果女兒傻傻搞不清楚,常常惹得外公生氣。有一次女兒把dawn與down 搞混,最後居然連「sit down」都忘得一乾二淨。

我向父親解釋,每個孩子有個性與天賦上的差異,要用不同的方式教導。例如女兒的邏輯推理能力比較弱,對抽象的觀念不易了解,需要不斷重複、記憶,並且耐心等她慢慢消化。

我自己因為排斥英文,成績一直不理想,連大一英文都重修兩次才過。唯一喜歡英文的時刻是迷上老歌,為了想要知道歌詞在講什麼而很勤奮地查字典。

而我的英文成績最好的時期,則是大三時為了讀原文小說,還修了兩學期王文興教授的「英國小說選」。因為中文閱讀底子好,所以在內容賞析時,拿到很高的成績。我的經驗體認是,學習英文除了要有環境,更重要的是要有「動機」。沒有動機,花再多錢也不見得有用;沒有動機,孩子就不會願意主動學習。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