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股價飆漲等於體質佳?這間公司08年金融海嘯下跌98%……巴菲特用「這數據」估價!

撰文者:Mr.Market市場先生 更新時間:2018-11-14 瀏覽數:1,909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關鍵字:

巴菲特 股價 本益比 市場先生 EPS 淨值




今天市場先生要分享的是一個商管界的經典故事,主角是2本書《從A到A+》、《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先思考一個問題:

你如何去判斷一間企業的價值?用盈餘、淨值、股價、還是其他方式?


這本書雖然是商管書,但它的思考方式與投資關係也滿大的,繼續往下看。

故事開始在2001年
當時商管界出了一本書《從A到A+》(Good to Great),A的意思是「優秀Good」的公司,但只有優秀是不夠的,在眾多優秀企業中還有一些A+公司,我們將它稱作「卓越Great」的公司。

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研究比較這些「優秀」和「卓越」的企業,歸納出它們之間一些共通的特質與差異因素,告訴大家如何成就一間卓越的企業。

這本書當時成為了商管界的經典、MBA的教材,似乎作者找到了一些神奇的關鍵,全球銷售數百萬本。書中列出的「卓越股票清單」也變成了許多投資人追捧的對象。

好景不常,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了
有些當年被評為「卓越」的企業早已不再有當年的成長性,甚至沉淪下去。例如當年被列為卓越的企業房利美Fannie Mae,在2008年卻變成金融海嘯的核心,電路城公司在08年下跌98%。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這本書的作者會被人質疑、感到很挫折,but……並不是這樣。

作者柯林斯在2009年馬上出了另一本書《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How the Mighty Fall——and why some companies never give in),他再次研究了許多的股票,並且告訴大家為什麼當年這些「萬中選一的企業」如今卻向下沉淪,以及該如何避免這些情況發生。

當年看《從A到A+》這本書時,我心理有一個問題感到疑惑:「作者到底用什麼方式,去區分一間公司到底是「優秀」還是「卓越」?」

看到答案時我倒抽了一口氣,因為作者區別的方式是「股價」。

簡單來說作者認為一段時間內上漲的非常多的公司就是卓越公司,其他公司就是優秀或普通……。也難怪這本書會受歡迎,畢竟如果他歸納出來的方法有用,能讓股價比別人多漲幾倍,這是任何股東及企業經理人的目標。

股價漲幅多寡是否能用來判斷企業優秀卓越?
我認為不是絕對
市場先生對於作者用股價漲幅來判斷企業好壞是抱持著很大的問號。

例如,如果從2001~2010年整個半導體業上中下游33家企業來看,台積電只能排到第9名,報酬率雖然不錯但也是輸給領先群平均至少1~2倍以上。難道因此就判斷台積電僅是優秀或普通,而不是卓越嗎?這裡可以思考一個問題:

企業的價值到底該如何判斷?

舉例來說,許多人會用EPS(每股盈餘)判斷企業價值,認為企業的價值應該等於未來獲利的折現,本益比法估價就是這樣來的。

巴菲特早期在判斷企業內在價值時,他認為不該用企業盈餘判斷,因為盈餘可能被人為的操作。他認為最適合判斷的指標是企業的淨值,且淨值最終會反映在股價上,甚至巴菲特在波克夏的財報上,是用淨值反應他的投資組合的成績,而不是用股價的損益。

企業價值並不是單一指標就能判斷,這沒有標準的答案,任何方法都有優點和缺陷,關鍵是你對方法的了解程度。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