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術

達人存股術》年領股利50萬達人:股利至少要大於支出3倍,才能安心退休!

撰文者:Sunny愛Money—星大  更新日期:2019-04-08 瀏覽數:23,976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原文:只有年最低收益大於年總支出,才能真正放心領息過生活

有些專家會告訴你,存股投資很簡單,非常適合不想花腦筋找買賣點的投資人;加上股利再投入的複利威力下,時間是存股投資人最好的朋友,N年後就可以安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了。因此,許多投資人就開始規畫並決定用存股的投資方式,期待所謂「複利的威力」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建構起屬於自己的收息資產,屆時便能開心、幸福地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大部分人也會去模仿一般定存的試算表,讓自己可以知道N年後的投資資產狀況與「當下」自己該投入多少,可以更快達成股息收益大於薪資所得的目的。

表1:存股試算表
但投資股票市場中常說的定存股,畢竟不是定存,因為它具備了「價格」及「配息政策」的波動,而這波動並非緩慢進行,而是隨著企業的營運績效,劇烈的波動著。要更貼近「真實」的資產累積與變化,用回測的方式會很明顯得看到累積過程的差異(如表2)。

表2:存股回測
假設每年都以當年度最高價買進1張鴻海,領到的現金股息也在隔年的最高價再投入買進,在現金股利認列收益下,再投入的部位為投資本金的增加,所以至2019年為止,總投入的資金是164萬9,563元。

先來看到綠色框內的每年度最高市值與最低市值的變化,可以看到每年的最高價,總市值都還可以高於當年度的總投資資金,也就是賣出大都還有資本利得;而每年的最低價,總市值卻幾乎都小於累積至當年度的總投資資金,也就是賣出的話幾乎都是賠錢的。

因此忽略了價格波動,也許可以讓投資人不在意資產市值的變化,但實際遇到不得不結算時,還是得碰碰運氣,運氣好會得到大於複利威力的成長;運氣差,可是會歸零的,這可就不如放在定存生息了。

但這些都還是小事情,因為會執行存股投資法的投資人,大多不在意股價的波動,在投資標的未倒閉、股票未變成壁紙下,只要不賣出,也就沒有實際的損失及獲利。

可是看看紅色框內的每年現金股利的收益,在2018年總持股數增加下,總領現金股息還不到2017年的一半。放大10倍的投資狀況,若一年總支出在40萬的人,若把2015年的現金股利收入(放大10倍後為約48萬)當成了自己可以退休的參考指標,那到2018年時可就辛苦了,萬一往後年度有再配發更低的現金股利,那還真只能勒緊褲帶過活了;更別提遇到企業倒閉的狀況。 所以,只存1家企業的股票就想著退休生活的存股投資方式,是有很大風險的,即使再不容易倒的企業,光是現金股利的變化,就足以讓投資人的生活處在不確定中。

所以想要靠著存股投資取得的收益來做為生活支出的唯一收入來源,還是要做到:分散、實際資產規模及支出控管來因應。

實際資產規模跟支出控管是互相關聯的,當支出可以在有生之年都低於股息收益時,自然可以較安心的生活,而這就需要相當的規模。而這規模不能建構在市值上,得建構在實際的股數成長。

例如A股票的配息波動在1~4元間,而我們計畫每年從A股票取得9萬的收益時,若建構A股票的年度配息是3元,那擁有30張的A股票就足夠了;但考量其股利變化幅度,我們就至少得做到持股90張才能安心,這時才能真正忽略股價的波動(為什麼呢?還記得我們分享過獲利、配息及股價是正相關的吧!)。

所以若能將股票資產的所有成分股,都達到其成立以來最低的收益分配數加總起來,還可以大於支出的時候,才算是最低安穩的規模。

而要達到最適安穩的狀態,我是以股利收入要達到年支出的3倍為目標。也就是我的年總支出為40萬的話,那我股利收入至少得要120萬,我才算是可以安心生活的規模。

至於分散,我知道一般散戶投資人都不喜歡找標的,因為自己做的投資組合,雖然收益較高,但卻也需花些時間管理。因此在股票市場中,ETF就會是這類投資人最適合的標的。其兼具了分散持股(本身就是一籃子持股的基金)及調整成分股的功用,在各ETF成立的目的下,在固定的時間調整成分股以維持成分股品質與收益。少了成分股篩選的折騰,投資人只要把其歷年最低配息數為依據,不斷的擴充持股,直到收益大於支出的3倍即可。

本文授權轉載自Sunny愛MoneyETF理財網,非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7檔長線績優存股名單》毛利、營利和稅後淨利率攀升+股利穩定
靠低價存股術獲利逾22%,會計師丁彥鈞:短期追漲殺跌,長期要買低賣高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