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窮人變得更窮是因為不努力?《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用經濟學角度,拆解金融運作的陷阱

撰文者:蔣竣植 更新時間:2021-02-10 瀏覽數:12,082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窮人為什麼變得更窮?:洞悉金融運作陷阱,掌握經濟關鍵解方》這本柔和但亮眼的黃色封面、聳動且疑惑的書名,一連串的吸睛行銷,相信很多愛書民眾都有印象。更令人好奇的是書中所謂的「窮人」,究竟是傳統上財務貧困的人,抑或是心靈上的貧窮?此書讓這一切有了完整的解答。


第1章就提到有學者研究發現:「1997年~2007年家庭債務增加最多的國家,正是2008年~2009年家庭支出減少最多的國家。他們也發現:經濟大衰退前的家庭債務成長,與經濟大衰退期間的消費銳減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

這似乎有點道理,在經濟衰退前就是景氣正好之時,翻成白話就是容易賺錢的時期,既然賺錢容易,也就會出現透過「借貸」來投資(金錢慾望)或是消費(物質慾望),況且人性本貪,所以一切行為相當合理。

而一旦發生經濟衰退,出現了投資賠錢甚至於失業無收入的狀況,但當初的借貸負債並未因此而消失,仍要按時還款,民眾只好被迫透過削減家庭支出來因應,本書可謂圍繞在此中心思想的相關論述。

書中亦發現到「每一場經濟災難發生前,幾乎都有家庭債務大幅增加的現象。」請問這是誰的問題?或許債權人(金融機構)及債務人(民眾)各要負一半責任吧!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房屋貸款」,因為這是讓民眾透過房產抵押能借出最多資金或是圓夢買上一間房子的機會。所以其實書中所謂的「窮人」,指的是擁有「房貸」的民眾。

諷刺的是,出借資金的銀行,均由「富人」所持有,因此只要每經過一次經濟衰退,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就再一次被拉大。舉個大家平常可能不太會認真思考的狀況,當你擁有一間市值1,000萬元的房子,自備款為200萬元,所以房貸就需借800萬元,因此你的「房產淨值」就是:1,000萬元-800萬元=200萬元。

當房價下跌20%、也就是房價修正至800萬元時,因貸款仍為800萬元,所以你的「房產淨值」就是:800萬元-800萬元=0元。

怪了,你什麼事也沒有做,但財產竟然就蒸發了200萬元!就因為這可怕的槓桿關係,從此開始縮衣節食。更糟糕的是,當時美國很多地區的民眾在購屋時,需準備的自備款根本不需要到20%,而金融風暴導致房價下修時的跌幅卻超過20%,造成許多人的「房產淨值」瞬間變成「負值」,災難也就隨之發生了!

在台灣,若償還負債時遇到了困難,還有與銀行協商的機會,看是否能延遲或降低還款金額。可惜的是,在習慣將各種東西「證券化」的美國,民眾的房貸早已被包裝成可被他人投資的金融產品,換句話說,債權已轉到他人手上,讓屋主求救無門,此動作已嚴重妨礙了屋主重啟協商的能力。而這,更是金融風暴的關鍵因素之一!

學貸,是除了房貸之外的另一個大問題。過去父母都會灌輸子女類似的觀念,只要好好念書取得好的文憑,就有機會找到好的工作、過好一點的生活,而過程中的求學成本——學貸,也就成了求學的基本配備。可惜的是,父母從來不曾告訴我們,畢業時可能會遇到金融風暴,不僅影響找工作的時間,更延後清償學貸的時間,導致人生從出社會之後,就輸在起跑點了!更不用說那遙遠的終點!

書中還提到了「嚴重經濟衰退,並非由摧毀經濟產能的天災人禍所引起,而是在資產價格崩盤、家庭突然撙節開支時爆發。」這或許也是目前各國央行所擔心的事:民眾若持續不消費,甚至於因害怕而開始儲蓄,嚴重時會引起通縮現象!目前為止很多國家持續印鈔或實施負利率,為的也是希望能解決消費力銳減的問題!

原來,一般民眾常見的負債類型,竟然會對個人、家庭,甚至於整個國家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而唯有透過妥善的財務規畫,才有機會減少未來金融事件的衝擊,進而保全資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阿植聊理財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
經歷:科盛科技部門主管
現職: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致理保險公司業務主管科技大學財金系兼任講師、財經部落客、保險公司業務主管
專長:收支管理、基金投資管理、負債管理、保險規劃、退休金規劃等全方位理財規劃

延伸閱讀
如果只會用時間換金錢 你很難脫離貧窮!
華爾街女強人送給女人的5堂理財必修課:與其成天期待白馬王子,不如從培養富腦袋開始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