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健康

校園午餐大改造!看飲食教育如何用5個know-how從營養午餐翻轉校園

撰文者:林玉婷 更新日期:2018-10-15 瀏覽數:7,131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關鍵字:

親子 教育 食力 餐桌禮儀 食物 灃食



「我記得小時候每天到學校都很期待吃午餐!」日本料理研究家岡本愛回憶起日本小學校的校園午餐,露出大大的開朗笑容。但是當她到了台灣生活、甚至與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合作改造校園午餐菜單,她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覺得校園午餐很美味。

《食力》在2018年9月出版的季刊《一頓沒有人滿意的午餐》中,深入探討了目前台灣校園午餐「食材、基改、成本、安全、美味」等最受社會議論的5大制度爭議,但是您可能發現了,這些爭議都是大人在吵,真正的主角「學童」呢?給孩子什麼就希望他們吃什麼,單向的要求是對的嗎?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飲食教育,董事長姚仁祿表示,基金會在2016年啟動了一個夢想的旅程,沒有地圖,但有清楚的方向和很大的想像,「讓下一代更幸福、更有氣質、更美滿」就是旅程的終點。怎麼做?改造校園午餐就是重點,而且重點是讓孩子掌握自己的未來。

本次「翻轉餐盤的人生學」專題,就從喊出「讓這一餐,改變未來每一餐!」口號的「校園5餐」改造計畫,來了解是哪5個know how,將可能從翻轉孩子的餐盤、到翻轉孩子的未來?

第1個know how:知識
總是被詬病的校園剩食問題,美不美味並不是唯一的原因,有可能是給餐量過多、學童對食物認知不完全、特餐日或蔬食日等特殊安排都可能造成剩食。餐量和菜色安排可以從制度面、執行面著手,但是,吃飯的主角是孩子,讓孩子懂吃、想吃、願意吃,才是重點。

該怎麼教孩子?孩子的學習不能只在學校,灃食教育基金會攜手智庫教授,從學童、教師、一般民眾需求出發,編纂各類有關飲食教育的教材以及學習手冊,學童版手冊有趣味圖像故事包裝、引發學習興趣。教師版有教學方法說明。民眾版則有上網公開的「食物知識庫」,讓學習延伸至家庭與社會。將知識系統化規畫、再以創意包裝,又能輕易取得與學習。

第2個know how:美感
飲食教育跟美學有什麼關係?其實,美學就是一切的基礎。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曾說「美感教育是一切教育的中心,我們教小孩子從小用感覺去欣賞美,會使孩子對科學或對所有東西的解釋,以和諧為本,而這種harmony(和諧感)會使得一個人對所有事情的看法是合理的,美的感覺會讓人對很多事情有不同、多元的看法」。

姚仁祿也強調,「美學加入生活的食衣住行都非常要緊!」因此營養5餐計畫邀請工業設計教父謝榮雅、新銳設計師王艾莉加入,從食器到環境的改造,都加入了美學思維,希望讓孩子對於用餐這件事感覺到期待與愉悅。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