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達人

追蹤中、印投資線索

撰文者:曾淑雲 更新時間:2015-02-26 瀏覽數:17,493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高盛資產管理前主席吉姆‧歐尼爾(Jim O'Neill)2001年為新興市場中最朝氣蓬勃的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取了單一簡稱──BRIC,金磚四國。但他於近期訪問中提到,若巴西與俄羅斯無法有效拯救疲弱的經濟,當初的BRIC會僅剩IC(印度、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宣布,若以購買力平價(PPP)來看,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1大經濟體,印度為第3大經濟體,且購買力平價規模比第4名的日本大2倍。印度統計局公布官方調整後計算結果,預計印度今年經濟增長率為7.4%,此數據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但也表示,即使印度經濟出現跳躍式的增速,中國仍是印度數倍大的經濟體。


人口結構不均影響勞動力
兩國調整法規改善經濟

中、印的社會、經濟條件常被相互比較。根據世界銀行2013年資料顯示,相較於中國,印度的道路建設較不普及,因此中國對外資吸引力相對較高。從2014年人口結構可看出,中國開始受到一胎化政策影響,未來勞動人口會減少,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而印度的金字塔人口結構顯示,該國生育率雖高,但因衛生與生活條件不佳,民眾壽命較短,因此未來勞動人口並未呈現等比增加的趨勢。不過,意外的是,印度民生消費占GDP的比重為56.4%,超過中國的36.8%,同時中國民生消費占GDP的比重從之前的40%以上降到36.8%,顯示中國國民的消費意願逐漸降低。2013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毛額為6,807美元,印度人均國民生產毛額為1,498美元,顯示中、印兩國國民生產力目前仍有相當落差。

兩國近年來分別積極進行改革:中國持續以5年為一階段進行漸進式改革,由於政策的延續性得以受到外資青睞;被譽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則在總理莫迪帶領下,提出一連串積極改革政策。

2015年是中國第12個5年計畫的最後一年,明年是第13個5年計畫的開始,該計畫尚在規畫中,預計於明年3月通過。中國第12個5年計畫階段性目標是調結構、保增長,在此大方向架構下,中國宣布的改革計畫,對改變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都進行法規鬆綁與調整,其中廣受討論的政策包括:鬆綁一胎化政策、耕者有其田、改革社會福利制度鬆綁戶口限制。中國近年來發現,由於一胎化制度影響,將面臨未來勞動力不足,人口結構老化的結果,因此前年宣布鬆綁一胎化制度。而耕者有其田主要是讓農夫得以使用其農地作為抵押品或擔保品,來進行融資,並增加農村戶口民眾的移動自由度。市場認為此項法規改變,對中國經濟結構轉為消費型經濟體有所助益,農夫得以將田地價值確實轉為現金,投資於不同的商業活動,也能移往城市。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