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常識

當物聯網科技遇上傳統保單

撰文者:彭金隆 更新時間:2016-09-01 瀏覽數:12,008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金融科技(FinTech)最近很夯,這對保險消費者會產生哪些影響?回顧歷史,早年人們靠人力與獸力工作,工業革命後,開啟用機器取代人力的扉頁。金融科技也是類似概念,比如,自動提款機(ATM)出現對銀行業曾是驚天動地的改變,當時只是還未出現「FinTech」這個字眼,但本質相近。因此,未來隨著金融科技持續發展,預料會有更多人投入,仔細檢視現有金融保險服務商品和流程,再結合新科技技術,不斷尋求更簡單、快速與低成本的解決方案,這將是金融保險服務的重要趨勢。

這個趨勢現已在保險市場發酵。例如物聯網科技已被應用在保險商品的核保與定價上,像是產險商品就出現一些不一樣的設計,少數車險商品只要車主同意在汽車上裝上聯網設備、隨時記錄行駛里程數和開車習慣等資料,一旦車主開車的里程數少、駕駛習慣又比較謹慎,在紀錄傳回保險公司後,即可讓車主適用較低的保費,反之亦然。至於壽險商品,也有保單搭配聯網裝置的設計。例如保戶若戴上健康手環,運用這些配件收集生活紀錄,就可爭取保費減免。像是投保後,如果依約定每天走路1萬步以上,待健康手環將紀錄上傳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會直接給出保費優惠。透過科技的幫助,保險公司可以精準定價,這將是未來保險商品發展的新趨勢,商品將不斷推陳出新。


再者,金融科技研發還會產生「去中心化」的現象。傳統上,金融保險交易都必須透過一個中間人(如保險公司或銀行),才能完成商品交易。這樣的方式會讓消費者付出較多手續費,並擔心中間人會搞鬼(如倒閉)。未來隨著科技發展,也許「中間人」會被省略。例如國外已有消費者透過網路串聯,除爭取特定保險商品和費率折扣外,也開始有人透過網路組成互助會組織來分攤風險,直接跳過保險公司,提供消費者轉嫁死亡或是醫療風險的服務。也就是說,人們不需要保險公司的服務、一樣可以達到買保險的目的。

國外甚至有業者嘗試把保險契約由書面形式改成由程式語言組成的「智能契約」,用智能契約執行雙方約定應遵守的事項,從而省下大筆行政程序與文書作業費用。想像一下,如果消費者買了一個「智能醫療保險」,這個醫療險契約是一個可以自動執行保險契約的程式,一旦保戶到指定合作的醫院看病,醫生開出診斷書後,醫院會直接連接該程式契約,系統會自動核對保戶的就醫紀錄,一旦確認驗證,保險理賠金會直接撥入個人電子帳戶,這樣的變化會讓保險契約運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降低人力與時間成本。(plan_smart@bwnet.com.tw)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經歷: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副祕書長、金管會人身保險保單審查委員
◎現職: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