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

導讀

來自美國中西部的致富傳奇

撰文者:羅傑.羅溫斯坦、譯文者:蘇鵬元、吳慧珍、顏嘉南 更新時間:2017-11-07 瀏覽數:5,624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一個來自中西部的一般平民,在政客、銀行家、大商人等貪婪的東部人環伺下站穩腳步,這一直是美國的謎團。在正宗與純粹的美國人都消失之際,這可以說是回歸美國根源的一項救贖。歐洲人有尊貴的王室,美國人的理想則是從中部自力更生的英雄,像是亞伯拉罕.林肯④(Abraham Lincoln)、馬克.吐溫⑤(Mark Twain)與威爾.羅傑斯⑥(Will Rogers),都是如此。在這種沒有英雄的時代,也難怪巴菲特的信徒會蜂擁來到奧馬哈。

④編按:第16任美國總統。
⑤譯註:美國著名作家。
⑥譯註:美國著名喜劇演員。

在傑克.紐菲爾德(Jack Newfield)寫的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傳記中提到,巴菲特並不是一個英雄,只是一份希望;並不是一個傳奇人物,只是一般人。儘管他很聰明,身材卻不高大。他去巴黎的時候,他的反應是對觀光沒有興趣,不過食物比奧馬哈美味。他的天分都花在無人能比的獨立思考上。他能專注在工作上,不受外界干擾,但這些特質卻得付出很大的代價。有次巴菲特到麻州的瑪莎葡萄園(Martha's Vineyard)拜訪《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薩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一個朋友正在讚嘆日落的美麗,巴菲特則回答自己並沒有注意到,好像他必須刻意「關注」,才會注意到日落。即使是在加州的海濱度假別墅,巴菲特每天也都在工作,很少會走到海邊。


就像其他傳奇人物都得付出代價,因為生長在一個比惡魔詛咒還嚴苛的家,使他活在自己的感情城堡裡。即使少數跟他在辦公室一起工作數十年的人,還是不知道他的內心世界。就算是他的小孩,也很少回憶到他打破表面平靜,展現出情感的時候。

雖然他是公眾人物,或說是個布道者,但他其實是內向的人。傳奇基金操盤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在1980年代中期拜訪過巴菲特,對他的內心平靜感到很訝異。他的文件都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整齊地放在金屬文件夾裡,看著這樣的文件,就好像到了另一個時代。他沒有交易員所使用的分析配備,沒有像彼得.林區有著一整面牆的電子螢幕,沒有股價走勢圖、沒有電腦,只有1929年的剪報,還有在玻璃櫃裡的老式股票報價機。這2個物品見證巴菲特的投資歷史,記錄他買了哪些股票,又賣了哪些股票。當彼得.林區每隔幾週都要拋售股價表現不好的股票時,巴菲特幾乎年復一年地繼續持有少數股票。林區感到很震撼,感覺就像是回到過去一樣。

在巴菲特身上唯一看得出現代感的就是他的私人飛機了,除此之外,他似乎不太有興趣去花費他那鉅額財富,他既不收藏古董,也沒有開豪華房車,從沒改變的是他喜歡吃漢堡。他住在林蔭大道旁的一棟房子裡,他的辦公室也在同一條路上。他把所有熱情都投入在工作上,按照他的說法,那是他可以盡情揮灑的畫布,只有在那裡,他才能展露投資的祕訣,留下一幅自畫像。



美國財經記者、作家,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逾10年,期間並負責撰寫股市專欄〈華爾街聽聞〉(Heard on the Street)、〈真實價值〉(或譯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清華大學經濟系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出版部資深編輯、《新新聞》資深記者、《商業周刊》研究員。譯有《投資最重要的事》、《漫步華爾街》(合譯),編輯過多本商管書、股票書,希望能藉由選書、編輯、翻譯,幫助更多好書出版。

政大英語系畢業,中山外文所肄業,現為財經媒體編譯。譯有《經濟學人104個大解惑》(合譯)、《引爆會員經濟》(合譯)、《一次寫出勸敗神文案》(合譯)、《創意的五十道訣竅》、《靠10%顧客賺翻天的曲線法則》(合譯)。

大學念商,研究所念翻譯,現為財經媒體專職編譯。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