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2重點扭轉經營頹勢 用規模經濟攤提部分成本
根據這4年的經驗,要經營好農學市集,楊儒門認為有2個重點:
1. 市集設點:不管是假日才擺攤的農學市集或是實體店面的農學園,都需要選在對的地點,才能吸引目標客群來消費,因此248團隊就根據方圓1公里以內,是否達到3個指標來判斷:
①消費力:可從2點來看:➊房價;➋單位面積人口密集度。能買得起5,000萬元的房子與500萬元房子的人,消費力就會有差。而單位面積人口密集度愈高,消費力相對也較高。
②認知度:主要是看當地居民, 對於有機、安全無毒等產品的接受度。可從3個面向來觀察:➊同質性商店;➋咖啡店;➌書店。通常願意花100多元買一杯咖啡或是時常購書的人,相對來說,也比較願意花多一點錢在食品上。
③生活型態:最後還必須找與這類生活型態相符的人。楊儒門表示,對居住環境很注重的人,對於飲食的安全性也會比較注重,因此248團隊就會從3點來評估:➊公園;➋學校;➌綠地(包含如河濱公園等的休憩空間)。
2. 抽成模式:248農學市集參考國外市集的例子,參加市集的農友要付10%的營收給市集,市集這10%的收入就是用來發放工作人員的薪資以及場地維護的費用。而農學園或是百貨公司的櫃位,則是與農友協商後,會抽取3成的營收, 用以支付在百貨公司設櫃與店面營運的各種費用,而若有剩餘的資金則會用來準備下一個據點或店面。
楊儒門表示,即便是農學市集也需要產生規模經濟,若只是守著單一個市集,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我們不需要降低原物料的成本, 但透過規模經濟,可以攤提掉部分設備與人事成本。」楊儒門解釋。
248農學市集,秉持著要讓參加的農友有辦法過生活的原則,幫助農友推廣、行銷台灣的優質農產品,協助諸多品牌建立,例如「春一枝」、「在欉紅」、「來春嬤」等品牌。在欉紅代表林哲豪就說: 「最開始在實驗階段時,我們需要一個地方認識消費者,而我認為市集是一個很好的形式,篩選過後, 決定是248,是因為248不會很死板的要求你一定要符合什麼認證, 而是他是在一個精神和理念上的認同,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4年多來,248農學市集已經從台北東區的一個小市集,擴張成7 個農學市集、擁有3家的實體店面農學園、1個生態教育園區,還打入信義計畫區的百貨公司,在A11 館設櫃,今年5月也即將進駐誠品,楊儒門表示,今年預計再新增6個據點(農學市集與農學園),3月馬上就在新竹要開辦新的農學市集,而未來5年,248農學市集將以50個據點為努力目標,讓更多安全、友善的農產品能夠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