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在2013年預訂了位在桃園市中壢區的預售案,2015年3月被建商通知要驗屋,進入交屋程序。期待已久的房子終於蓋好了,蘇先生帶著興奮的心情前往看屋,沒想到看到屋況有點傻眼。首先是大門門鎖關不起來、說好了的木底板也沒鋪、廚房的廚具系統則是還沒安裝上去。
「這樣(內裝還沒完善)也通知住戶來驗屋,還催我們趕快簽(驗屋單),是把我們當傻子嗎?」即使這已經是1年多前的事,但想到辛辛苦苦繳了那麼多錢,為了要求建商把尚未完備的設施改善、補齊,房子還拖了快1年才交屋,蘇先生依然想來就有氣。
還不只房子內部有狀況,該建案連大樓外觀也跟原本推預售屋階段打的廣告不同,因為行銷的影片與文宣標榜該社區有羅馬式立體浮雕與高級石材,沒想到落成後,卻是四平八穩的平面建築,且大樓外牆也跟原先設計的不同,換句話說,房子是蓋好了,但卻跟蘇先生原先的想像有落差,即使建商口頭承諾會開住戶說明會,討論賠償方案,但目前仍遙遙無期。
蘇先生的例子不是特例,有買過預售屋的人或多或少都碰過類似的情況,就是交屋時,房子似乎跟想像的有落差。根據不動產仲介公會聯合會的統計,今年第1季房地產消費糾紛中,建商占比躍居所有業者之首,超越向來糾紛最多的房仲業者(詳見表1)。若細究糾紛原因,前5名依序為房屋漏水、交屋延遲、終止委售或買賣契約、隱瞞重要資訊、施工瑕疵等問題。
建商引起的買賣糾紛居冠,對此新北市政府消保官沈皆涼並不感到意外,他進一步解釋,在房地產景氣熱的時候,買方若想要反悔、解約,建商還找得到下一個買主,態度比較彈性,但房地產景氣反轉後,想找到接手的買方不容易,建商面對糾紛態度也轉硬,寧可盡力協商,也不想增加待售餘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