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及要教育給孩子的重要理財觀念,大多數華人父母都會回答「分辨需要或想要」,但你知道嗎?其實還有更重要的觀念,那就是「讓孩子知道快樂的來源是體驗而非物質」,如果在進入消費決策之前就有正確的觀念,根本不用擔心孩子深陷物質的囹圄之中,這也是世界上公認最會理財的猶太民族從1歲開始的教育目標。
緊接著,孩子3歲的時候,父母就會開始教育有關分辨需要或想要、學會等待等理財觀念;到了13歲,多數猶太小孩就有自己打工賺錢的經驗;就讀大學在外租屋,孩子也必須肩負起責任,房租、生活費絕對不是父母該給的;出社會工作,也因為從小被鼓勵「做喜歡的事」,往往能深刻投入,做得出色又富足。
不僅從家庭教育做起,以色列政府在2012年時,將理財課程引進部分高中課程內,高一生(10年級)必須修完50個小時的理財課;另外,以色列公民在退伍後,軍方會提供一筆補助,退役的民眾可以選擇讀大學、創業、或結婚,也都是在鼓勵民眾「做喜歡的事」。猶太人在理財方面為何能這麼突出?答案不言而喻。
我們來看看究竟猶太人和華人的理財教育有何不同?哪些是值得華人父母學習的?為此,《Smart智富》月刊採訪了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游亞旭(Asher Yarden)、以及已育有1女(3歲)、1子(2歲)的一對猶太媽、台灣爸的夫妻檔─Meital和林致賢,同時與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合作進行了一份網路問卷調查。Meital和林致賢更分享了他們彼此從小到大的故事,包含父母給的金錢觀念、自己又做了什麼事(詳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