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天堂裡沒有經濟學》書摘

微醺經濟學 用邊際效應決定飲酒量

撰文者:單驥 瀏覽數:35,058


                                  

前文曾提及,喝酒也和經濟學有關。但若說經濟學能讓我們喝酒千杯不醉,這可就太扯了。學習經濟學,無法增加你我的酒量,更沒有什麼神奇之術可讓你千杯不醉,但是,換個角度來說,經濟學是否有可能讓我們自己不貪杯,適量飲酒呢? 若能防止我們酒醉失態,不會傷身又傷肝,絕對是很大的幫助。


不論是以穿鞋子或是喝酒做例子,都可以看到在進行某一項消費性活動時,我們的舒服或是愉悅感一點一滴的變化,而這一點一滴的變化,其實就是邊際效用;若我們再把這每一過程中所得到的滿足感全部作加總的話,所得到的結果,就是 在整個過程中的某一個時點,我們所累積得到的「總滿意程度」,或「稱總效用」。

以經濟學原則尋找最佳飲食模式

飲酒何時才應適可而止?這個大哉問,現在我們可以來作一說明。

就吃東西來說,我們的胃需要一些時間消化及反應,之後隨著血糖升高,大腦才會感覺到飽足感。大腦尚未及時反應前,我們可能又不知不覺多吃了不少東西。因此,一旦我們開始有飽足感,隨之而來的可能是脹肚子的不舒服感,這是因為我們的行為與知覺,特別是在吃東西時,會有反應上的時間差。

因此,就吃東西來說,比較精準的進食量判別方法是以味覺判斷。當味覺告訴我們,邊際效用已達到最大,或是開始下降時,差不多也就是我們收起筷子的最佳時間點。此時,美妙的滋味會讓我們留下較深的印象,也不會為我們帶來吃得過多 後不舒服的沉重負擔。

同樣的,喝酒的問題更是嚴重,這是酒精的分解與速度都與肝功能相關,肝臟需要一段時間處理不斷灌入的啤酒或是白酒,在我們的肝還來不及分解這麼多的酒精時,我們就可能已經醉倒了。

至此,我們的最佳喝酒模式已有一個完整的理論基礎,那就是讓自己喝酒的邊際效用達到最高的當下就停下來, 這時就讓那吞下肚裡的酒精花點時間在體內分解、消化,讓我們在「微醺」的狀態下結束飲宴,人生豈不快哉!(本文摘自第7章)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