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書摘

想丟又不敢丟的母愛

撰文者:許皓宜 瀏覽數:27,32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這位太太從和先生交往開始,就常常去先生家裡。太太很早就發現,當她和先生獨自在房裡聊天時,房間門總是開著的。先生的房間外就是廚房,先生的媽媽總在廚房裡忙著,要不就遞水果、要不就送茶水,或者乾脆坐進來一起聊天,打聽太太的身家背景,看起來相當熱絡。但太太總感覺有些缺乏隱私。

結婚後搬進先生家和他母親同住。結婚第一晚,太太在睡夢中感覺到有人從旁邊走過,眼睛一睜開,赫然發現婆婆走進新房,幫先生「蓋被子」。


「啊!」半夜突然看到一個人影,太太當然驚嚇。

「噓!妳這樣會吵到妳老公睡覺。」婆婆瞪了她一眼,很不客氣地回應。

漸漸地,這位太太便不敢再闔眼睡覺了。

直升機母親其實是焦慮母親

「唉唷!妳別管媽啦!她就是這樣,妳不要理她就好了。妳也知道,我爸很早過世,她在這世界上就剩我一個親人。」太太第一次跟先生提起時,先生這麼回應。

「可是,不只睡覺而已。我煮飯的時候,她會告訴我用幾匙鹽、幾匙糖、幾滴醬油;我買菜的時候,她會告訴我只能走哪條路最快……」太太試圖解釋。

「她也是這樣對我的,難道,妳要讓她來跟我說這些柴米油鹽的事嗎?她都是關心我們嘛!」先生拍拍太太,很怕太太也變成一個「過分嘮叨」的太太。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先生如果不能好好理解,或起碼對太太「被過分嘮叨襲擊」表示支持,這個太太也很有可能也變成一個「過分嘮叨」的太太,或是「壓抑憂鬱」的太太。

的確,母親嘮叨的背後,往往是關心,但那種關心其實是焦慮的展現。母親的焦慮,往往透過這種嘮叨的傳遞,在無形中把我們推入「低人一等」的心理境界(難道,我們連這些小事都不懂嗎?),所以才令人感到厭煩。

面對關心和焦慮,順從不是唯一方法

對於過分嘮叨的母親來說,她們眼裡的孩子,是長不大的。或者該說,她們在心理上,寧願我們還是小時候的樣子,她們才能感受到子女在她們身邊不曾離去。

所以用「過分嘮叨」來讓子女覺得自己「低等、無能」,但事實上,母親才是真正無法離開我們的人,才是真正缺乏安全感、怕被我們「丟棄」(怕我們不要她,所以過分嘮叨)或怕我們「不見」(怕我們出意外,所以過分嘮叨)的人。

對於這樣的母親,我們不能只是「順從」而已,因為順從,並無法解決一個人的不安全感。不安的母親需要的是放鬆,是重新敞開心扉感受愛,並且學習把關注力從別人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地告訴母親:「我長大了,那些事情真的不需要妳管。」試著把親子之間的界限拉出來,不管那有多麼困難。

這不只是為了我們好,也是為那一生都為著別人而活的母親。

當我們願意走出「順從」的魔咒時,才有機會訓練出母親的「獨立」。

後記:故事中的夫妻,後來搬出母親的家,在附近租房子。雖然因為多付房租被母親叨唸到臭頭,還為此爭吵了一年多。但最後,母親終於去學了土風舞,這是她為自己的生命所做的第一件事。(本文摘自第2輯)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