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書摘

北臺南之旅──無米樂

撰文者:一青妙 瀏覽數:46,429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夫妻兩人似乎都對日本留下不錯的印象。黃伯伯再度回到座位,繼續用腔調有點奇怪卻讓人備感溫馨的日語對我說:

「我是發自內心感謝日本人的,八田與一建設的水庫改善了農業經濟,不然以前下雨都會淹水,地面變得泥濘,很不方便。」


日治時代,日本人把近代農業技術帶來臺灣,收穫量因此大幅提升,而從大陸撤退來臺的國民黨幾乎都是軍人和公務員,缺乏農業專家,所以臺灣人只能憑一己之力持續發展在日治時代學到的技術。包括臺南在內的嘉南平原原本一片荒蕪,有了以八田與一為中心建設的水庫灌溉後,才發展成臺灣最大的穀倉。

「都市實在太複雜,才一天我就待不下去了。鄉下的生活比較單純,單純最好。」
黃伯伯不斷這麼說道。

鎮上只有一間郵局,沒有大醫院,學校也只有小學而已,整體的生活機能確實不太方便,但這裡的居民似乎不以為意。

徒步30分鐘就可以繞完菁寮一圈,雖然是小鎮,卻有座超過200年歷史的清代建築,還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傳統三合院。紅磚砌成的牆內有家庭菜園,不管走到哪裡都是鄉村的自然風景,時間彷彿停駐在此。來到這裡,我才真正感受到所謂臺灣的鄉間風情。

我在黃伯伯的店裡看到白板上寫了這些字。

「好吃米條件」下寫著「日照、溫度、風、水鮮/選好吃米品種/土壤無汙染」。

黃伯伯的米曾榮獲「第4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冠軍,他站在寫著斗大的「總冠軍」三個字的匾額前讓我照了張相。

他每天都在日記上用日文寫下務農的情況,即使年逾80,他依舊熱愛農業、持續鑽研,持之以恆的態度令人動容。

離開時我想跟婆婆握手道別,但她似乎很害羞,遲遲不肯伸出手,最後經不住我的再三拜託,終於和我握了手。她的手掌很厚,而且很溫暖,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長年務農的手是這樣的觸感,腦海中突然想起沒把飯吃光時,母親斥責我的話。

近來菁寮定期舉辦農業體驗營,提供都市的年輕人親自插秧或收割的機會,我想這也是政府憂心臺灣農業沒落而補助製作的紀錄片《無米樂》所發揮的效果吧。

無論春夏秋冬,不管炎炎烈日或寒風凜冽,只專注於種稻這件事,這是我所沒有的毅力。臨別前,「崑濱伯」夫婦被風霜刻劃出皺紋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為了再次見到他們的笑臉,我正考慮要參加秋天的稻作收割體驗活動。(本文摘自第2章)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