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沒說的事
工作全盛時期遭逢巨變
吳若權:照護中風母親20年 我學會敬畏生命
撰文者:戴瑞瑤
更新時間:2016-07-01
瀏覽數:241,621
為了減輕媽媽的悲傷,吳若權便計畫了一場旅行,他帶著媽媽去吃爸爸以前愛吃的東西、探望爸爸的老友,再到廈門去拜訪爸爸生前最掛念的故鄉跟親戚。「我先從不要太感傷的、比較近的計畫開始執行,最後為了讓我媽媽能適應長途旅遊,還帶她先去溫哥華走走。」
而在這一場「回憶之旅」中,竟讓吳若權有意外的收穫,「我才知道,我媽媽會做菜是爸爸教的;而媽媽會裁縫,是因為她想學手藝,爸爸就出錢讓她去當時很有名的『登麗美安』洋裁學校⋯⋯。」
吳若權很慶幸地表示,這一趟旅行,除了讓媽媽感念結婚40幾年的伴侶,同時也療癒了母子兩人對父親驟逝的傷口。
第2堂課》臨機應變
面對生理、心理突發狀況
吳若權雖有姊姊,也有請外籍看護一起照顧媽媽,但隨著母親年紀愈來愈大,生理與情緒上的波動變化,讓他不得不學習著調整照護方式。首先,母親因生理衰退,常會出現許多突發狀況,這對念管理、重視風險控管的吳若權來說,一開始感到非常辛苦。例如,他帶媽媽去吃排骨飯,吃到一半時,媽媽的牙齒忽然掉下來;或有一天晚上,媽媽說胃痛、睡不著,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是嚴重胃潰瘍,若再晚一點就醫,恐怕就會轉變成胃癌。
「這都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不是錢跟時間可解決。我學著要對生命敬畏,因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必須冷靜處理每一次的狀況。」吳若權說。並且,當人年老後,許多事需要旁人協助,但又怕麻煩到他人,(被照護者的)心理壓力其實很大,以致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吳若權清楚記得2件事,一是因他工作繁忙,所以跟媽媽說好,固定送她去姊姊家,原本彼此之間相安無事,但不久後,媽媽就向吳若權抱怨不自在,因為覺得自己在女兒家,會帶給女婿不便。當時吳若權沒有同理媽媽心情,反而氣她出爾反爾,兩人還因此大吵一架。
另一件事是,每週吳若權會安排一天「家庭日」,帶媽媽到處去散心。但每次到了家庭日當天,吳若權卻要費盡心力才能勸服媽媽出門。「我還沒講話,她就會先說:『我不要!哪裡都不想去!』問她想去哪裡?她說:『隨便、不知道!』去了就抱怨說:『熱得要死!』」吳若權邊說邊搖頭。
經過幾次衝突後,媽媽才表明,她覺得自己拖累了孩子:「因為我生病,所以你也沒辦法好好工作,你姊也沒辦法好好休息,我一個人生病,你們就要放棄這麼多的人生。」這時,吳若權才終於了解媽媽心中的壓力,「其實她的情緒來源就是她的愧疚感,與她捨不得孩子這麼辛苦。」
後來,吳若權學著跟媽媽溝通:「妳沒有聽完(我的話)就說不要,那是因為妳對自己沒有自信,妳覺得拖累大家、沒有資格接受大家對妳的好。但妳辛苦了大半輩子,為家庭付出這麼多,妳現在值得家人陪妳去走走或吃點什麼。」把話說開之後,吳若權的媽媽終於放寬心,接受孩子對自己的照顧。
吳若權也強調,長輩情緒上的困境,必須要先肯定、先聽長輩的想法,再慢慢地溝通、改變他。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