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理財

結合大數據分析又能克服人性

用機器人理財戰勝情緒性賣股

撰文者:鄭杰 更新時間:2020-05-01 瀏覽數:14,52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關鍵字:

Fintech 晨星 機器人理財


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蔚為風潮,機器人理財在台灣也日益興盛。全球最大獨立基金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也投入此一市場,以其基金專家的招牌,強調能提供投資人前瞻性的投資組合與標的,以搶進國內機器人理財市場。

美國機器人理財規模
2023年將是現在的4倍

所謂的機器人理財,主要是透過演算法,結合大量數據,並且運用電腦程式進行分析,再搭配投資目標、風險等級與收入所得,同時針對個別投資需求給予最佳的投資組合建議,其優勢是全方面市場監控、投資組合再平衡,在極少或幾乎沒有人工服務下,提供理財顧問的服務,以降低人為操作的干擾,提供相對低門檻、低費用的理財顧問服務。


根據國際顧問公司Aite Group於去年所做的統計,美國機器人理財規模在第3季已經達2,83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8兆4,900億元,詳見圖1)。隨著國際級的資產管理公司陸續投入機器人理財市場,整體資產管理規模成長幅度將會再加速,至2023年,美國機器人理財的規模將上看1兆2,600億美元,是當前規模的4倍以上。

對照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國內機器人理財商機的成長空間同樣備受看好,使得業者紛紛搶進相關市場,期盼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台灣,投資平台市占率達8成的博暉科技,其總經理謝東岳就指出,金管會開放機器人理財僅3年左右,而且目前整體市場累積管理的資產僅7億元,但是長期成長可期。在這股機器人理財的浪潮中,晨星也與定位為金融科技公司的機智投顧與博暉科技合作,利用「提供金融機構機器人理財顧問解決方案」,來切入台灣市場,預計三方合作的機器人理財服務在2020年年底前將正式上路。

然而,在當前市場上,機器人理財服務百家爭鳴的環境下,晨星所提供的機器人理財服務又有何異於其他業者的地方?而支撐晨星機器人理財背後的演算法又有什麼優勢?「我們提供的是更人性化的演算法。」晨星亞洲行政總裁張曉海在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時如此回答。但是,這與機器人理財所訴求的利用高效率的電腦運算、降低人為操作干預,來達成理想財務目標的訴求,不是相互矛盾嗎?

張曉海解釋,支撐所有機器人理財系統運作的都是背後的演算法,是最重要的大腦,因此,演算法如何設計、運作自然就是分出各家業者之間勝負優劣的關鍵。

不光聚焦在量化數據
更納入分析師質化意見

張曉海指出,其他業者在設計機器人理財時,是利用大量的歷史數據來支撐其核心,建議就是用數據演算法換算出來的結果。但是,以基金研究起家的晨星,不單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基金數據庫,也有累積30多年的研究方式,更重要的差別在於,晨星的機器人理財演算法的運作方式,是包括了400多位全球分析師的研究,包括對資產前景、基金等,不單單只是量化數據而已,「是由分析師的知識來驅動機器人,將會更具前瞻性。」

在晨星機器人理財運作的每個階段,都可以看到分析師的角色,從一開始對資本市場的預測,就會納入分析師與研究團隊的看法,之後建立投資組合、挑選基金時,也都會綜合分析師對該基金的分析、研究與評價,而張曉海認為,這一點就是晨星優於其他業者的優勢。畢竟多數的機器人理財服務在評估基金時,是採用過去的歷史數據,然而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因此晨星在評估時,不僅檢視基金過去的績效,分析師亦會從不同角度切入,例如:基金經理人的經驗、團隊的穩定度。未來服務上線後,晨星的機器人理財服務會推薦的基金,不僅量化數據亮眼,也都是經過晨星分析師質化分析的基金。

在實際運作流程中,晨星每年都會預估資本市場中各類資產的發展趨勢,並且依據客戶的風險屬性、財務目標提供資產配置建議,並且搭配晨星的財富預測運算引擎,讓投資人評估以所投入的資金和投資時間,達到財務目標的可能性有多高。而晨星也會在每季,依據產業前景變化、資產比重變化發出新的資產配置建議,讓投資人調整投資組合。

機器人理財能否成功
在於投資人的信賴度

機智投顧總經理李哲宏亦指出,機器人理財讓一般投資人在低門檻條件下,就能享受過去高資產族才能享有的專家理財顧問資源服務,但是機器人理財要能真正成功,仍然有賴投資人是否能信賴,並且遵循機器人理財服務的建議,同時避免短進短出的通病。

李哲宏以近期市場的變化為例,他指出,去年年底,當全球市場仍是一片榮景時,晨星就基於居高思危、長期資產配置的因素,建議增持10%~30%的現金水位。這樣的建議在當時是逆風的,但是,隨後疫情爆發,當時的建議卻能有效保護資產部位。

同樣地,在今年第1季全球市場大崩跌的環境下,也會有不少投資人忍不住想要賣出手中的部位,但是李哲宏強調,面對市場上的短線波動,當下任何人都會有壓力,運用機器人理財機制就是要克服投資上的貪婪與人性,也因此在設計上,他們不會讓投資人有任何自主調整投資組合的空間,避免投資人因為短期市場情緒做出干擾長期投資的錯誤決定。

延伸閱讀
ETF下一步可讓「現金股票化」
台灣機器人理財須再進化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