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健康

小心大腸瘜肉 名醫教你預防大腸癌

撰文者:陳稚華 更新時間:2018-02-19 瀏覽數:9,920




根據衛福部2014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腸癌排名第3,2012與2013年國人(男女合計)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皆為「大腸癌」。而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顯示,2006年大腸癌發生人數超過1萬5,000人,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可見腸癌問題越來越不容忽視。

大腸有「瘜肉」就該注意!
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是經由瘜肉衍生,「一定要很在意瘜肉,我的病人10個中,有4到6個都有大腸瘜肉。」從醫16年,陳炳諴提到在診間發現大腸瘜肉的案例,比想像中還多,「但用內視鏡把它處理掉就沒事了,沒有處理掉就會變大腸癌!」

陳炳諴解釋,「大腸瘜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之總稱。舉個例子,我們的皮膚有些會長痣或突出一顆小肉塊,若這些東西發生在大腸黏膜,我們會稱之為『瘜肉』。我們的黏膜組織,會不斷被破壞、再不斷重建,就像老舊房要拆掉,再蓋新的房子。」

「而人體細胞內的基因,就像房子的藍圖,細胞內有胞器(可想像成細胞內的器官),就好像建築工人;藍圖會一次又一次被複製,被建築工人拿來生產一樣的房子。但如果基因出了問題或胞器發生錯誤,這時製造出來的細胞就會異常;就像房子藍圖畫錯或建築工人亂蓋房子,蓋出來的屋子就會容易倒塌、漏水,也會因為錯誤的大小,讓錯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而這些錯誤的細胞,我們可以說是『瘜肉』,就像我們稱一些房子叫海砂屋、違建。有些房子會輕易壓死人,有的細胞會害死人,我們就稱它為癌細胞。而惡性瘜肉就是腫瘤,也就是癌細胞。」

瘜肉大致上分兩種:一種是增生性瘜肉,另一種是腺瘤。「增生性瘜肉比較不容易變惡性,但腺瘤會變惡性;若是腺瘤的話,按照醫師建議看多久要追蹤一次,增生性瘜肉比較不要緊,當場把它處理掉看切片就可以。腺瘤變成癌症就會有低度、中度和高度分化異常(dysplasia),若不處理就會變成大腸癌,所以要看它是什麼樣的狀況。」

「當我們(醫師)發現一個大腸瘜肉或大腸癌,其實會擔心是不是其他部位的大腸黏膜也開始有了變化。所以如果檢查發現有瘜肉,一定要送病理檢驗;若是腺瘤,一定要按照醫師建議定時追蹤,尤其是大腸腺瘤合併分化異常,或較大顆的腺瘤。」


預防大腸癌:4飲食法+5生活習慣
至於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長瘜肉?陳炳諴表示,「有些是家族遺傳,因為基因(藍圖)有問題,當然製造出來的海砂屋比較多、瘜肉也多;有慢性大腸發炎的人,因為發炎物質容易影響基因複製或胞器功能,所以較容易製造出不良品。而肥胖和缺乏運動的人,因為代謝症候群體內有慢性發炎現象,所以研究上發現得到大腸瘜肉比例較高。同理,糖尿病沒控制好,也易有大腸瘜肉。」

要降低瘜肉發生的可能,陳炳諴表示,可藉由避免抽菸喝酒、養成運動習慣、避免油炸食物或過度加工食品、保持良好體重等來預防。

關於防預大腸癌的「4個飲食法」,包括:
1.多吃富含葉酸的蔬菜水果,如:萵苣、菠菜、龍鬚菜、花椰菜等。
2.食用富含維他命D和鈣質的食物:如新鮮的魚類。
3.避免動物性油脂。
4.避免高熱量飲食。

另外還應遵守「5大生活習慣」:
1.避免抽菸。
2.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避免加工類食品或燒烤食物。
3.養成每天運動習慣。
4.維持健康的身材(可參考:衛福部BMI計算)。
5.如果年紀超過50歲,要有定期篩檢的習慣,至少每隔5年就要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陳炳諴也提醒,政府目前補助50到74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到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辦理。

                       

現職:台南成美診所院長
專長:胃腸肝膽專科疾病、內科專科疾病、慢性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經歷: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科主治醫師、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

延伸閱讀
政府出錢! 免費健檢總整理
其實7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研究指出最有效是這8招!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