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你真的會「花錢」嗎?《金錢心理學》教會我的事:這5大用錢錯誤,是你荷包失血的元兇

撰文者:閱讀前哨站/Waki瓦基 更新時間:2022-10-03 瀏覽數:11,816

「花錢」是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做的事情。無論是吃喝玩樂、買書看電影、買車買房,所有的事情幾乎都離不開「錢」。但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花錢買某樣東西嗎?你知道自己買得值不值得嗎?你知道商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花錢行為嗎?這本書會讓我們認識金錢背後的「心理學」。


《金錢心理學》這本書在說什麼?
《金錢心理學》的作者是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和財經作家傑夫.克萊斯勒 (Jeff Kreisler),他了揭露了大眾對於金錢的傳統思維,還有人們在思考金錢時常常會犯的錯誤。作者們提出了具體又實用的建議,幫我們做出更好的金錢決策,養成更好的用錢習慣。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是,是作者並沒有用「教條式」的口吻提出肯定的解答,而是用詼諧有趣的故事和實驗,帶我們逐漸理解各種關於金錢的心理學常識。他們說:「我們不想給你魚,我們想讓你知道,你一直以來是如何釣魚的,以期待你未來能夠選擇更好的釣魚方法。」如果你期待從書中得到斬釘解鐵的條列式建言,這本書恐怕不是你的菜。

所以,這不是一本財務規畫書,而是一本翻轉我們「如何思考金錢」的書。以下摘錄5個有趣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也補充一些我個人的看法和策略。

5個常見的用錢錯誤和解法
錯誤1》相對的價值
我們來想像2個情境。
情境1:某一個星期六,你去鞋店買鞋子,你看中了一雙3,000元的鞋子,但店員跟你說,你可以開10分鐘的車去另外一家分店,同一雙鞋子在那邊只賣2,400元,你會開車去另一家店買嗎?

答案是:你很可能「會」去。

情境2:某一個星期六,你去家具店買桌子,你看中了一套3萬元的桌子,但店員跟你說,你可以開10分鐘的車去另外一家分店,同一套桌子在那邊只賣2萬9,400元,你會開車過去另一家店買嗎?

答案是:你很可能「不會」去。

我們會覺得買鞋子省下的錢比較多,因為另一家的鞋子的折扣幫你省下接近30%的錢,可是桌子的折扣,只幫你省下了2%。兩者省下來的相對價值,雖然在百分比上面有所不同,但同樣都是花10分鐘省下600元,我們卻有可能做出不同的決定。我們容易對於花大錢不在意,花小錢卻斤斤計較。

如果要避免受到「相對價值」操弄的困擾,我們就不能只用「百分比」來思考省了多少錢,而是用「絕對值」來思考。

錯誤2》定錨效應
你願意為美食付出多少錢?想像一下,你坐在一家高級餐廳裡面,精美的菜單上面最貴的一檔料理是豪華龍蝦搭配神戶牛排,要價高達6,000元。雖然這檔最貴的料理不一定是你最後點的,但是你仍然會受到這個價格影響,覺得其他的每一道菜色都比這道「便宜」。

我們很容易受到第一眼看到的價格影響,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定錨效應」。商人的目的只是讓你有一個比較的基準,但他們獲利最豐富的,往往是那些「次高價」的商品。這也是為什麼賣房子和車子的仲介總是要把「標準價格」標示在很清楚顯眼的地方。

我認為如果要避免「定錨效應」的影響,我們可以用「基準」(benchmark)的方式,去比較這項產品或服務跟其他同質的價格差異,這個時候只要留意「絕對值」的花費是否有其價值,而不是跟最高價的產品去比較。這個做法或許能讓我們躲開很多蓄意用高價來定錨的產品。

因此,不要用「節省多少錢」來思考一件事物的價值,而是用你實際上「花了多少錢」,然後用基準來評估這筆消費是否符合價值。

錯誤3》損失趨避
心理學家提出「損失趨避」這個原理,指的是人們對於「失去」的痛苦,會比「得到」獲得的快樂還高出2倍。也就是說,「失去1,000元的痛苦感受」是「賺到1,000元的快樂感受」的兩倍,你要賺到差不多2,000元才可以抵銷損失1,000元的痛。

以股票投資為例子,你如果每一天去觀察股票是漲是跌,機率大約是各一半。所以,如果你每天盯盤看股票漲漲跌跌,你的心情肯定很難受。你有可能太快賣掉獲利的股票,因為你不想失去那些獲利;你也可能持有賠錢的股票太久,因為你不想面對實際的虧損。

曾經有投資公司統計,投資組合報酬最好的人,是那些「完全忘了自己有投資資產」的人。也就是說,他們在投資之後,就不再交易或管理。這讓他們避免了情緒因素和損失趨避之類的不理智行為,減少了可能犯下的錯誤操作。

如果要避免「損失趨避」帶來的負面情緒影響,比較好的做法就是使用「長期投資策略」,投資之後就放著,久久才看一次盤(1個月~3個月看一次都是合理的區間)。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