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什麼是薪資調查?

撰文者:萬惡的人力公司主管 瀏覽數:51,319

所以,我們兩家公司的所有薪資福利制度都緊盯對方,連年度調薪預算和年終獎金的月數,兩家公司的HR主管都會事先講好才各自去提建議,提出建議的時候,總經理看的第一個參考資料,也一定是「對方的數字是多少」。

一般公司當然不會遇到這麼極端的狀況,但你會理解,薪資調查的對象是一個很重要的變項。不同產業在薪資結構上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性,比方說台灣的高科技公司多半都保障14個月的薪水,但很多非高科技公司就只有12或13個月起跳;或者是以前還發股票的時候,很多台商高科技公司的薪水都明顯低於外商高科技公司一大截,因為短少的部分會用員工分紅配股來補足;又比方說你會聽過很多金控集團全年都會發給員工18到20個月的薪資,所以他們的月薪也有可能會略低一些。


考慮到某一個特定產業的員工往往只會跳槽到同產業的其他公司,所以同業之間的薪資競爭力比較對HR來說就相對重要。但對那些跨產業共通性比較高的職務,這樣的調查資料就可能稍微失真。我的意思是,比方說平面媒體產業的文字編輯可能很難跳槽到其他產業,所以你會選擇同為媒體業的其他公司作為薪資調查比較的基準;但對公司裡的會計專員來說,跨產業找工作的可能性就高出許多,而金融或電信業的給薪可能就高出平面媒體產業甚多,這時候你公司裡的會計專員就可能會流失到其他產業去。

無論如何,產業別是你在進行薪資調查時,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

另外,薪資調查的方法(不僅僅是統計方法),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調查的可信度有多高。不同於我們平常和三五好友吃飯閒聊公司薪資那麼簡單,薪資調查需要更嚴謹的執行過程,才能得到有效的資料。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陣子我們常會戲謔地說「有些公司的經理大得跟神一樣、有些公司的經理小得跟鬼一樣」。我還記得我第一份HR的工作,公司給我的職銜是助理專員,相較於很多同業的名片上印的是「人力資源管理師」或是「人力資源專員」,那時候的我實在頗不服氣。然後有一次開同學會,發現班上有一個同學的職稱是「助理辦事員」,在他們公司裡,專員說穿了就是不帶人的經理,沒有在公司裡努力個10到15年,你根本就別想要升遷到專員的位子上。

實務上,有一些公司的員工可能畢業後工作資歷5年就有機會升遷到經理,有一些公司的員工可能要工作超過20年幾乎都快變成那個領域的專家了才能坐上經理的位子;有一些公司的經理可能轄下只帶2名員工,有一些公司的經理可能轄下就有3位課長外加總共50位員工……所以薪資調查不是把A公司的經理和B公司的經理和C公司的經理...的薪水都拿來加總以後平均,然後就告訴你「嘿,台灣本土高科技業的經理平均薪資是75000元……」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