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健康

暈眩、視力模糊要警覺! 頸動脈狹窄、阻塞恐變腦中風

撰文者:早安健康編輯部 更新時間:2018-01-12 瀏覽數:5,203

關鍵字:

暈眩 頸動脈 腦中風 視力模糊

臨床治療藥物、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與導管支架術
一、 藥物治療
抗血栓藥物依然是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必要的治療方式,但口服抗血栓藥物無法溶解動脈內膜硬化斑塊。根據統計,在症狀性高度頸動脈狹窄並接受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的病人,2年內仍然有約20%~25%的中風發生率。

二、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手術清除血管阻塞是傳統的介入性治療方式。對於嚴重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研究顯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能顯著減少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


對於頸動脈狹窄超過70%的患者,相較於內科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後2年可降低17%的同側腦中風發生絕對危險性與65%的相對危險性,即每6位接受治療的頸動脈狹窄患者中可預防一人次腦中風的發生。

因此對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介於70%至99%之間且神經症狀不嚴重,若手術的重要併發症(腦中風與死亡)小於6%,則可考慮以手術治療頸動脈狹窄。

至於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為50%~69%的病人,研究顯示治療後5年可降低6.5%的絕對危險性與29%的相對危險性。進一步分析顯示,對於男性、年齡>75歲、剛發生缺血性腦中風(2星期內)病人的助益較高。

因此對於頸動脈狹窄為50%~69%的病人,考慮使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的條件必須包含較低的術中併發症(小於3%)、男性或是近日發生同側大腦半球之缺血性腦中風。

三、 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
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是近幾年的新治療模式,隨著置放技術與支架材質的進步,應是未來治療頸動脈狹窄的趨勢。但迄今為止,比較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與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臨床試驗,尚無法呈現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的療效較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相信,健康的方式不只是治療疾病,更多的是快樂的心境、好好生活,做得到的健康,才會在每一天產生新力量。
《早安健康》的英文Everyday Health,睡眠、刷牙、洗臉、抬頭挺胸收小腹、吃在地當令食物,建立在天天的生活裡,才會是隨手就可做到的健康。早安健康「每天都做得到的健康」理念深獲讀者歡迎,目前為台灣流量Top1健康網站,早安健康粉絲專頁為全台第一大健康社群。

延伸閱讀
吃對4類食物 穩定腸道神經從此不失眠
生薑泡腳vs.生薑足貼 發汗排溼氣、助眠強身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