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哲學家培根:金錢是最佳奴隸 也是最糟主人

撰文者:韓星姬 更新時間:2018-05-04 瀏覽數:7,981

關鍵字:

存錢 理財 金錢觀念

妳如何用金錢換取幸福?
金錢能解決生活上的開銷,維護人類的尊嚴,以及自由自在過生活的最低安全網。隨著物價愈來愈高,生活開銷也愈來愈大,還有房屋、子女教育等費用,加起來十分可觀,更別說我們還要存退休金。那麼,是否有了不愁吃穿的存款就沒了煩惱?不見得。這世上,依然有許多已經擁有足夠金錢卻還想要更多的人。因為金錢不只是單純的交換工具,同樣是展現身分地位的象徵。

金錢會變得如此重要,其實是因現代社會的匿名性。過去屬於小單位的共同體生活型態,連隔壁鄰居家裡有幾雙碗筷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所以即便沒有錢,也能以信賴為基礎,達成交換與互助合作。然而,生活在許多人聚集一起的匿名環境中,就必須仰賴金錢做為交易媒介,用錢把每個人串聯起來。尤其在變化如此迅速的現代社會,即便畢業於好大學、進到好公司,也難保不會生變,能夠穩穩支撐自己的,只有金錢。


然而,對於金錢過度執著反而會失去自由。想想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筆下的角色──視錢如命的角色史庫奇(Scrooge,《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中的主角;內容描述一個吝嗇的財主在聖誕節發生的事。中文書名為《小氣財神》),他為錢殺紅了眼,不照顧親友,耶誕節照樣出外工作,為了節省木炭而在寒冷的冬天放任員工冷到雙手發抖地工作。雖然他很有錢,卻不顧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體貼、分享等喜悅,過著不幸的人生。

或許妳認為史庫奇只是小說裡的人物,但其實我們周遭不乏這種一心只想賺錢的人。為了讓小孩上5種補習班、買60坪大的房子而拚命賺錢,卻忽略與家人相處的父母;為了買名牌與名車而向銀行貸款的人;利用非法勞工處境,剝削勞工的老闆等,光舉這些人的例子,相信妳應該就能理解。

哲學家尼采對於金錢的執著提出警語:「適當持有使人自由,過度持有則讓錢成為自己的主人,使持有者成為奴隸。」那麼,為了不讓自己過度執著於金錢,究竟需要注意哪些事?

我們有將金錢太過抽象化的傾向,例如,至少要有10億韓元(約新台幣2,800萬元)老後才會幸福;30億韓元(約新台幣8,500萬元)才算富人,但其實愈年輕,愈難精準知道究竟10億與30億是什麼樣的數字。任何事情只要不夠明白,就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錢也是一樣的道理。愈是對錢沒有具體的認知,只有空泛的概念,就愈容易被錢左右。如果不想被錢左右,就必須認真思考究竟自己想要賺多少,如何用自己所持有的金錢換取幸福。別人領高薪、開名車也只是花他們的錢罷了,自己究竟是否需要那麼多錢來滿足自己,又必須花多少時間與犧牲才能賺取到那些財富?這些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英國作家、曾為墨爾本商學院教授約翰.阿姆斯壯(John Armstrong)認為,德國作家歌德是對待金錢的典範。他對金錢不會漠不關心,但也不會過度操心,雖然出身富有家庭,卻一直想要經濟獨立。為了達到心中理想的金錢數字,他從法官的工作換成政府顧問,不僅全心投入工作,還仔細記錄所有收入與支出,而透過這番努力所獲得的自由與安穩,才得以寫出美麗的字句。他在賺錢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寫作之間,從未失去平衡。

如果不想為錢流淚,就必須了解金錢。妳可以對年薪5,000萬韓元(約合新台幣140萬元)的工作心存感激,也可以對1億韓元(約合新台幣280萬元)的工作心存不滿,這些都取決於妳的金錢觀。所以女兒啊,希望妳至少從現在開始,能多具體想想關於金錢的事,並得出專屬自己的金錢觀,以便在未來面臨是否要換工作、是否該買房等具體問題時,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就曾說:「金錢是最佳奴隸,也是最糟主人。」當金錢不再只是手段,而成為人生目標時,生活就會變得枯燥乏味且不幸,因此人類必須掌握金錢的主導權。活到現在的我不禁覺得,對於金錢,只要能守護自己,讓自己做想做的事情,甚至可以進一步貢獻社會,就已充分扮演好它該有的角色了。

                         

延伸閱讀
7個一定要懂的民法金錢知識 避免人財兩失
富爸爸養「窮」小孩 從小培養正確金錢觀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