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人生好難、上班好煩,不工作能帶來更多的快樂嗎?心理學研究:「勞動」竟是獲取長期幸福感的關鍵

撰文者:經理人 更新時間:2021-11-12 瀏覽數:6,953

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已經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尤其受疫情影響的這2年,許多人獲得更多在家時間,不禁開始思考如何提升生活品質,甚至工作的必要性。然而,如果真的可以不用工作,我們會過得更快樂嗎?為何許多退休族,仍然會去打零工或去當志工?


工作帶來的幸福感為何更持久?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專家研究,勞動與幸福感密切相關。而幸福感分為2種,不工作也會感到幸福,但恐怕純粹是較短期的、享樂式的幸福感(hedonic happiness );如果想追求長期的、潛能實現的幸福感(eudaimonic happiness),就必須透過勞動獲得。

享樂式的幸福感並沒有錯,甚至可以瞬間改善你的身心狀況。但這種幸福感延續得較短、較表層,假設你非常喜歡去海邊玩水放鬆,想像一下,你用餘生的時間做類似的事情,不斷去海邊放鬆,你還會這麼喜歡這項活動、享受同等的快樂嗎?

而工作可挖掘自我潛能、賦予身心靈目標,有助於自我實現。當人克服困難後,也會感到加倍快樂。再來,在工作時,人們必須與他人或與自己競爭,迫使進步、成就自我,並且在過程中更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形塑個人特質以及身份認同。

美國市調公司蓋洛普(Gallup)2017年曾調查全球150國的管理者、白領、藍領階級以及自僱者,了解工作與幸福感的關係。在所有職務中,薪資優渥、可以不斷學到新東西並且受到重視的職位,所獲得的快樂指數最高。

人類傾向於避免努力,但也肯定努力的價值
許多研究也曾指出勞動與幸福感的關聯性,《心理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曾經發布一項實驗,讓受試者選擇15分鐘的「空閒」或「忙碌」,也就是坐在房裡什麼都不做,或是去外面四處走動,雖然多數人都選擇待在房間裡發呆。但實驗結果發現,剛去外面晃了15分鐘到處看看的人,快樂指數遠高於在房裡發呆的另一群人。

另一項2018年的認知科學研究指出,即使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都假定:當有選擇時,人類傾向於避免努力。然而由於人們心知努力會有回報,儘管覺得努力很麻煩,也肯定努力本身的價值。也有過實驗發現,多數人認為辛苦賺來的食物更美味,寧可不要「白吃的午餐」。

不過,根據今年一項橫跨9國家的研究,上萬名受試者中,有超過半數仍偏好享樂式的幸福感;1/4的受試者追求有意義的、潛能實現的幸福感;另有一小部分的受試者(約占各國受試者的10%~15%),相信體驗豐富且多元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

隨著疫情全面改變了工作型態,世界經濟論壇指出,或許未來這類關於幸福感的討論,將不只是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取捨,而是如何從以上3種幸福感中取得平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提升績效。
為全國行銷企管月刊銷售 NO.1

延伸閱讀
把興趣當飯吃,能增加工作幸福感?少了這3個觀念,反而會毀掉興趣
每一次離職,都是優雅轉身的練習!離職面談請抓住這4大原則,讓職場路更寬廣
對工作不滿意、缺乏投入感,竟會連帶影響職場外的生活滿意度?提升幸福感,從3種工作層次開始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