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為什麽銀行問題和金融危機息息相關?從銀行誕生與歷史,了解金融運作的邏輯

撰文者:金融人類學徒 更新時間:2022-11-10 瀏覽數:7,256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Ben Bernanke、Douglas Diamond、Philip Dybvig 3位學者,表彰他們在銀行理論跟金融危機的研究。銀行的相關研究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Diamond和Dybvig的研究主要是用數理模型證明銀行為何存在的優點,以及這種運作的脆弱性在哪,為什麼會發生擠兌(bank runs)現象?從而可以針對其風險訂定監管規則。

Bernanke的研究先是聚焦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早年一般學術界較為常見的說法是經濟危機造成銀行運作困難,而他的理論則是說明為何銀行發生危機如何導致更嚴重的經濟後果。

貿易的需求促成銀行的誕生
我們在<漫談央行那隻看的見的大手>聊到在17世紀晚期,西歐各國已經普遍設立了專門借錢給皇家打仗的御用銀行:央行。除此之外,當時候的歐洲還有成千上百的各家銀行。由於當時的歐洲社會已逐步進入工業時代,國家基礎建設蓬勃,各項民生經濟發達,商業貿易突飛猛進。

愈來愈頻繁的商業貿易,使得商人們共同苦惱著1個大問題:錢不夠用。雖然交易愈來愈頻繁,生意愈來愈紅火。但市場上的金幣總是不夠,使得商人接到外國訂單,但卻沒有足夠的金幣可以去買零件。零件商同樣也沒有足夠的金幣去外國訂購原料。

由於黃金的產量極其有限,金幣的製造也就受到同樣的生產限制。在那個金本位的年代,不管你是哪一個國家發行的貨幣,本質上都是對價貨幣本身的含金量價值。能買1隻牛的金子打造出來的金幣,也必然能買下1隻牛。

雖然國王們總是想盡辦法的減少金幣的成色,偷偷混入銅鋅等合金,降低鑄幣成本。但市場上的商販們也同樣精明,懂得將成色較好的金幣收起來熔成金條,成色較差的貨幣再拿去世面上照著幣值使用,這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由來。

然而,工業時代的歐洲商業貿易卻是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因而金幣兌換商搖身一變成為最初形態的銀行。代為收付商人們手上的金幣,發行銀行「紙鈔」(也就是憑票兌付金幣的商業銀行本票),讓商人可以更方便的做買賣,而銀行可以從中賺取匯費。

大量存戶領錢造成「擠兌」
久而久之,銀行家發現大多數人把錢存進來後,沒準一年半載的也都沒有領走,金幣放在銀行裡一動不動的也怪可惜的。索性乾脆就從金幣兌換商+匯兌商,進化成放貸生意。這樣,放著不用的金幣被偷偷的拿來使用,市場上流通的金幣多了,交易也就更順暢。

然而,人性本貪。銀行家們拿著別人存放的錢財,作著高利貸的生意。一開始是偷偷拿出一小部份,後來借出的金額愈借愈多。反正只要來借錢的人相信,手上那張銀行「憑票兌付等額金幣」的紙鈔是真的能換到錢,那麼生意就能做的下去。

商人A從銀行借出的紙鈔,經過市場一輪買賣,最終由商人E作完這筆生意把獲利存回銀行,完成了一輪鈔票循環。金幣完完整整的躺在金庫裡沒動,商人的生意,卻憑著銀行發行的「信用貨幣」完成了。商人們賺到了各自的生意利潤,銀行還可以掙到借款還有匯兌的利潤,大家都開心。

然而,夜路走多了會碰到鬼。錢借出去太多,萬一存戶們不約而同的都來領錢怎麼辦?就像<死神的鐮刀:流動性枯竭>所提的情況。開銀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存戶來擠兌。一家銀行的「擠兌」,如果放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幾千家銀行上,就叫做「流動性枯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金融危機」了。

若我們重頭檢視整個故事軸線,不正是金融體系影響經濟景氣循環千絲萬縷的糾結。

首先,因為經濟景氣暢旺,市面上的金幣不夠用,抑制生產,因此產生經濟蕭條+通貨緊縮(貨幣比商品少,物以稀為貴,因此市場上的商品相對貨幣變便宜了)。

銀行把存戶不動的金幣發行兌付憑證紙鈔放貸出去,賺取利息。市場經濟有了足夠的貨幣,可以運轉經濟齒輪,因而推升了市場經濟向上,景氣成長。

久而久之,銀行為了賺更多的利息,濫發憑票兌付的紙鈔,造成市場上的貨幣過剩,因而產生景氣過熱+通貨膨脹(貨幣發行太多,因此市場上的商品相對貨幣稀有,因而漲價)。

當銀行的信用破產,大眾爭相追討存款,造成銀行倒閉,銀行紙鈔沒有人信任,商業循環就會回到金幣不夠用,抑制生產的開頭,然後周而復始。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就能理解到銀行在傳統上作為一個彙集借款人和貸款人的中介角色。但我們或許會接著問到,這借貸兩方為什麼就不能「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藉由新科技(如網路P2P借貸等...)尋找彼此,跳過銀行呢?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