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當公司宣布裁員,你是期待還是怕受傷害?算算「寬容係數」決定你是哪種心態

撰文者:旅外待業太太的觀察報告 更新時間:2023-02-21 瀏覽數:1,977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新春快樂!做為兔年之後的第1篇勸世文章,想了很久要寫什麼,最後決定來聊聊2023年每個人/家庭最不可避免思考的課題:你準備了多少緊急預備金?

年前同業圈裡對話就開始變成,「你要被裁了嗎?」在全球科技500強公司上班、操盤4國的銷售大哥來拜年,開頭直接感嘆,「跟團隊聊了一輪,結果大家都在坐等被裁。」相互關懷之餘,沒想到大哥回我,「我也在等公司裁我。」


一般還能輕鬆寫意看待這波裁員潮的人,平日風險控管都不會做的太差,比起瑟瑟發抖怕被裁員,有做風險控管的人反而還有點期待被裁員?無非看上的都是裁員補償金。

經濟很差?裁員比例告訴你答案

1月返台聚餐,朋友悲觀看2023年科技業,尤其手機產業供需,就連大立光、聯發科法說都被看成手機產業續慘的風向標。當時友人劈頭就說,「小米都要裁員2,000人了!」我很意外他們反應這麼大,小米全球員工超過2萬名,裁員2,000人也只占10%。

按慣例中國公司每年都會做final 5%汰弱留強,比例或許較往年上調,但對比去年年中其他中國互聯網公司動輒20%、30%的裁員,小米裁員10%,真的還好。1月啟動裁動作的Google、Amazon、微軟、Meta,裁員聲響大,裁員比例能壓在5%以內都算合理(2023年矽谷大廠裁員數據統計)。

這波裁員潮不免也到台灣,上週傳出台灣美光啟動裁員,從收到通知到收拾離開只有10分鐘 。其實美光1月初就公開說要裁員,美光超過70%員工都在亞洲,敏感度高的人已經心裡有數。

有趣的是,認識的科技圈從業人員裡,不乏坐等被裁員的人,自動舉手報名自願被裁的大有人在。對工作時數長、競爭又激烈的科技從業人員而言,領裁員經濟補償金去休息,是好事。面對裁員淡定與否,根本還是在於你有多大的風險承受力,又或者說你準備了多少緊急預備金。

測算生活緊急預備金,寬容系數很重要

以我自己處理過的裁員經驗,員工收到裁員通知的時候,都是錯愕、質疑、沮喪、接受。真實裁員過程與其說是理性執行公司決策,更多是在幫助員工消化不理性的情緒(誰會被裁員還很理性)。所以真的被裁員當下,你是很難冷靜思考的。這時,事前思考就很重要。

幾年前換工作給自己一個gap year的時候,當時計畫休息半年,我的作法是把每月的必要支出與最少生活支出拉出一張表,再加乘30%寬容系數,得出每月生活緊急預備金最小值。

必要生活支出最小值x(1+寬容系數)=每月生活緊急預備金

以每月2萬元房租、單人最少生活支出1萬5,000元、貓貓生活費5,000元為例,4x1.3=5.2就是每月要準備的金額。寬容系數屬於自定義數值,希望自己過得更餘裕一點、就拉高寬容系數,等於反向鞭策自己至少要存到這筆錢才有休息1個月的本錢。緊急預算金的月份存愈多,休息時限就能拉愈長。

注意!很多人在裁員時會領取資遣費(台灣勞動新制資遣費計算為在該公司年資x0.5x平均月薪),重要職位也會被要求簽署競業禁止協議而給予補償金,這些費用都不能計入生活緊急預備金,因為計算生活緊急預備金是裁員前的預備思考,你很難預測公司裁員時願意給予多少補償。

生活緊急預備金的測算是為了突然失去工作、降低風險所需,如果把資遣費、競業禁止補償金都算上,反而增加生活緊急預備的不可預測性。同理,緊急預備金的測算依據也不宜是手上的一張股票,因為股價上下也存在不可預測性。簡言之,緊急預備金就像是急難時間放在貯藏室裡的糧食,你應該不會希望這個糧食是不確定、不穩定的。

緊急預備金的概念可以套用在各種使用情境裡,例如生病、意外,但我這裡只談暫停工作的生活緊急預備金,生病與意外的緊急預備金測算方式邏輯則完全不同。

總之,在全球總經預測偏向悲觀的一年裡,盤點自己手上的緊急預備金有多少,測算失去工作的風險承受力,也算是未雨綢繆吧。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原文:2023年不可避免思考課題:緊急預備金

​​延伸閱讀
被公司資遣了心好慌?符合3資格者,失業期間受訓還能領津貼,最長給付6個月
離職率和薪水認知有多大關係?調查:近6成的員工認為自己的薪資「被少給」
突然被公司fire,先向人資索取「這文件」!3大津貼補助辦理教學一次看

旅外超過7年、曾任職兩大手機品牌,管理超過10個國家、操盤上億級別的行銷預算、帶過近百人的外籍行銷團隊,終於有時間停下腳步寫點文字,從科技業的區域品牌CMO實戰心得、到生活鎖事的旅外太太碎念,努力用不同視角看世界,記錄自己看事情的各種觀點。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