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股點評
鴻海面臨中美暴力關稅的「兩面夾殺」,該抱還是該逃?3重點評估
撰文者:玩股網/玩股華安 更新時間:2025-04-11
瀏覽數:21,343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先前在川普對等關稅正式實施前,鴻海出現連續3個交易日(編按:2025年4月7日~9日)跌停鎖死,重挫幅度創下近年罕見紀錄,市場資金急速撤出,引爆台股電子權值股的骨牌效應。這家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究竟為什麼會在短短幾日內接連跌停?
鴻海(2317)這3天走勢慘烈、連續3個交易日(編按:2025年4月7日~9日)跌停鎖死,重挫幅度創下近年罕見紀錄,市場資金急速撤出,引爆台股電子權值股的骨牌效應。
這家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究竟為什麼會在短短幾日內接連跌停?背後牽動的是全球供應鏈重組、中美對抗升溫,以及台灣企業面對地緣風險的集體焦慮。
圖1:鴻海股價走勢
對等關稅來襲、川普強硬對台灣祭出32%關稅
引爆這一波風暴的,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強勢回歸後,宣布對台灣進口商品加徵32%「對等關稅」(編按:川普對等關稅已於4月10日決議延後90天實施),聲稱要回應「美國長期被動的貿易處境」。這對於大多數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企業來說,如同當頭棒喝。
而作為蘋果最大代工夥伴的鴻海,更是重災區之一。
市場為輝達AI伺服器以及蘋果手機的供應商,但如今面對不確定性升高的國際環境,資金選擇先行撤出。
關稅壓力雙面夾殺:中國報復性稅率達104%
除了美方關稅,中國也在4月4日宣布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最高達34%的報復性關稅,並限制稀土出口。而鴻海的主力子公司富士康,產線主要集中在中國,形同腹背受敵。
然而在美國也跟著回擊之下,部分產品的關稅負擔恐達104%。這讓許多供應鏈成員陷入「出貨即虧損」的困境。
目前已知有多家台廠選擇暫停出貨至美國市場,並開始傳出砍單消息,等待談判結果出爐,顯示局勢尚未落底,市場觀望情緒濃厚。
鴻海獲利結構脆弱,美國廠區規模難扛大局
與台積電、聯發科等高毛利IC設計或晶圓代工不同,鴻海長期毛利率僅約6%,營益率則維持在2%~3%的低水位。本來就屬於「靠規模撐利潤」的業態,一旦關稅壓縮空間,就會瞬間轉虧。
雖然鴻海早在川普第一次任內,就在美國設立威斯康辛州無人工廠,喊出智慧製造與自動化生產,但事實上該廠區產能與成本效益遠低於預期,短期內無法有效承接轉單或分散風險的功能。
蘋果的地緣危機,也是鴻海的營運災難
最讓投資人擔憂的,是蘋果的連動風險。
根據Counterpoint統計,全球9成iPhone仍在中國組裝,其中超過3成最終銷往美國,光是這部分的關稅衝擊,便可能讓成本暴增至每支iPhone多出330美元,最高預估定價恐突破3,500美元(約新台幣11萬元)。
這讓蘋果股價大跌、營收下修,間接導致鴻海出貨動能疲弱。加上中國消費者對蘋果品牌的反感升高,進一步影響其在中國的銷售表現,也牽連鴻海未來的營收展望。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