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
低薪、窮忙...每月只有幾千元存股好絕望?存股過來人:別小看小額存股的威力
撰文者:存股方程式 更新時間:2025-06-03
瀏覽數:3,692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摘要
1.台灣全體受雇員工薪資中位數約為52萬5,000元,個人薪資會隨著年紀變化,40歲~49歲進入薪資高峰期,50歲之後收入開始下降。
2.不論投資本金多寡,只要有投資,終究會成為自己的資產,一旦拿去「創造回憶」,未來恐怕就真的只剩「回憶」。版主剛存股頭2年,每個月的存股預算也是不足1萬元,後續隨著本業收入提升,存股預算跟著慢慢增加。
轉述媒體報導:「台灣39歲以下青年勞工平均存款為13萬6,000元,而且有高達23.2%的人完全沒有存款;更有高達39.2%的人入不敷出、每月陷入財務赤字。」
看完這則報導,版主感到頗為震撼。39歲以下平均存款13萬6,000人、23.2%的人零存款、39.2%的人入不敷出,如果到了39歲還陷入無法存錢的死亡螺旋,未來的財務狀況堪憂,買房置產、步入婚姻、財富自由更是天方夜譚。
台灣全體受雇員工薪資中位數約為52萬5,000元(男性為56萬1,000元、女性為49萬2,000人),個人薪資會隨著年紀變化,40歲~49歲進入薪資高峰期(中位數約58萬元),50歲之後收入開始下降。
這樣的收入真的非常普通,如果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等...房價物價高聳的直轄市工作,不到60萬元的年薪確實很難存錢,但如果到了39歲存款卻僅有13萬6,000元(甚至零存款、入不敷出),除了抱怨環境艱難,更應想辦法改變現況。
版主周遭有多位年約50歲的朋友、同事,年薪過百萬、工作年資超過20年,但不只沒投資理財,存款也是少的可憐,問他們錢花哪裡去了?
答案常常是:「我也不知道。」
這些朋友、同事的共同特徵就是很喜歡花錢買「無價的回憶」,誠然,偶爾花錢犒賞自己、出國旅遊買回憶無可厚非,但總是要量力而為、做好財務規畫,以免退休之後成為「回憶富翁、財務窮酸」。
最近有多位剛進入職場不久的版友來訊聊存股,扣除必要開銷之後,每個月能投資的預算僅有3,000元~5,000元。也許有人認為,每個月投資幾千元有什麼用,倒不如犒賞自己幾頓大餐。
不論投資本金多寡,只要有投資,終究會成為自己的資產,一旦拿去「創造回憶」,未來恐怕就真的只剩「回憶」。版主剛存股頭2年,每個月的存股預算也是不足1萬元,後續隨著本業收入提升,存股預算跟著慢慢增加。
專注本業、閒錢投資,剛入職場收入或許不多,隨著本業收入提升,能投資的閒錢就會跟著成長;但也不要小看存股初期的3,000元、5,000元小額投資,這些都是未來財富自由的基石。
務實可行的存股3階段
版主曾經為一般中產階級訂下務實可行的股利成長3階段目標:
第1階段:年領股利12萬元。
第2階段:年領股利24萬元。
第3階段:年領股利36萬元。
如果行有餘力,就朝著股票「資產千萬、年領股利50萬元」的目標前進。版主個人目標就是希望能在50歲前達成千萬股票資產、年領股利50萬的階段里程碑,但受到川普攪局影響,這目標能否順利達成,如今畫上一個大問號。
還記得,版主進入職場第1年的月薪實領大約3萬7,000元,扣除房租1萬元、醫療險與其他生活開銷,閒錢也沒剩很多,每個月幾千元、幾千元存,很慶幸年輕時的自己犧牲了一些娛樂,後來才有閒錢存股,沒有陷入無法存錢投資的死亡螺旋。
未來想怎麼過、現在就怎麼做,有付出就一定有收穫。
本文獲「存股方程式」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川普關稅、匯率風暴...ETF存股族如何應對?存股老手提點:選定標的、紀律買進
▶0050、0056、VT、QQQ…ETF買誰最賺錢?長期投資,這些都是「假議題」
▶40歲前年領百萬股利不是不可能,但須符合3條件才可能實現?試算結果來解答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