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沒說的事
一樣花錢,卻因精打細算而有不同效果
小禎從「敗名牌」到「存一半」
撰文者:林 竹
更新時間:2013-07-01
瀏覽數:37,348
直到通告、活動愈來愈多,也開始主持節目,在收入穩定後,小禎重新想起媽媽「存一半」的叮嚀, 她開始覺得自己該照媽媽的說法,將一半的收入存起來。只是,她的作法再「進步」一點,每當收到酬勞,她會把其中20%當作主要生活費,支付日常生活開銷,另外的30%,則視為備用生活費,也就是說若這個月開銷比較大,20% 的主要生活費花得快,這30%再用來支付,補充生活費的不足,至於剩下來的50%,她會認真的存著不動,不再全數獻給名牌包。「假設我今天賺1萬元,存下來的5,000元,我會當作它沒發生過,視而不見,催眠自己:今天只賺5,000元。」
除了存一半,她也會透過記帳、對帳單,了解自己的花費,減少或控制不必要的支出。
「常聽人說,今天才從銀行提了2,000元,怎麼一下子就不見了,我發現自己也會這樣,領了5,000元,轉眼間只剩1,000元,我想知道,自己的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所以小禎開始用一個小本子,記錄自己一天的花費,連去小吃店吃一碗麵也不放過,每到月底,再檢視本子上的所有花費,看看哪些是亂買、不必要的項目,提醒自己下次別亂花。
經過幾年的訓練,現在的小禎已經不再記流水帳,但每到月底一定會檢視發票與信用卡帳單,了解自己的收支比例。尤其是信用卡帳單,更是細看。她說,很多人收到銀行寄來的帳單,往往不看明細, 直接繳費,但她一定會再次檢視帳單,抓出不必要的開銷。「一個月前,我女兒很瘋狂的下載手機app 遊戲,我想一個遊戲幾十元台幣,應該沒什麼,但收到帳單我嚇了一跳,居然花了上千元,馬上就把這些遊戲刪掉,而且重新設密碼。」她說,檢視就像是自己與自己競賽,是一種「下個月一定要花得比這個月少」的鬥志。
親自管理成本 小東西也須錙銖必較
習慣記帳檢視、抓漏洞的個性,也顯露在投資診所這件事情上。和李進良結婚後,兩人合開醫美診所,從成立到開業,所有支出、成本、帳務計算,小禎完全不假他人之手,自己管理。
像是開業前,小禎花了半年的時間研究,每天到工地現場盯進度, 和設計師討論建材與裝潢,務求建材價位合理又不失質感。至於成本最高的機器,她說一開始不知道醫美機器也有折舊率與淘汰率,以為買了就好,花了上百萬元,卻又跟不上技術的進步。後來她才知道, 原來這些醫美器材也能「租」,雖然殺不了價格,卻能拗廠商多送耗材,壓低成本與支出。
至於內部管理,小禎說,小到抹布、鉛筆的數量,大到收帳管理、薪資發放,更是一門門學問與技巧。她說自己以前什麼都不計較,以為少一支筆、換一捲衛生紙沒關係,開業第一個月看帳目,發現垃圾袋、衛生紙這些小東西,居然每個月都要花上好幾千元。為求壓低成本,開始大比價,上網站比較衛生紙幾包幾抽最便宜,揪朋友員工一起買垃圾袋享折扣。人事管理、薪資規畫也親力親為,就是務求做到錙銖必較,公司營運獲利才能站穩腳步。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