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找錢困難,花錢就要更精準

堅持不能輸 魏德聖、馬志翔揮出票房全壘打

撰文者:林 竹 更新時間:2014-04-01 瀏覽數:27,837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用3小時詮釋一個好故事,劇本很重要。導演馬志翔在2011年9 月從魏德聖手上接下劇本,先花了半年的時間,不停地研究、修改劇本。在4個月的籌備期內,又不斷與劇組工作人員討論、溝通劇本, 努力地把文字圖像化,傳達故事背後最單純的感動。

像是很多人喜歡嘉農隊打進甲子園冠軍賽前一晚,近藤教練走進球員睡房,替他們蓋棉被的一幕, 「這是我把自己的打棒球的經驗, 放在劇本裡面。」馬志翔說。


然而一個好故事,到底該如何貼上價格標籤?很多製作公司會將明星、卡司視為票房保證,讓好故事更容易「賣」給投資方,但魏德聖不迷信卡司,更相信真實, 《KANO》9成以上演員都是未演過戲的素人,但幾乎每個都有打過棒球的經驗。

拍攝不能輸》

壓低行銷費用

但拍關鍵畫面絕對不能省

在籌資階段,這部沒有大咖、名導的電影不斷被投資方挑剔,甚至以此作為拒絕出資的理由,質疑魏德聖,「《海角七號》是奇蹟,你可以奇蹟幾次?」對此,魏德聖跟另一位監製黃志明,只能想破頭, 憑著之前拍攝電影的經驗,以及對票房市場的觀察,設計出概略的預算書與回收計畫書,努力說服投資方願意融資、贊助。「讓他們覺得至少可以打平,又能賺到名聲,不要虧錢就好了。」魏德聖說。

就這樣,《KANO》在籌備過程中,先是得到2家企業不求回報的公益性投資7,000萬元。開拍時, 又透過其他管道,如發行片商、地方政府補助金等,借到8,000萬元的資金。但開拍後預算又暴增,最後只能再透過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融資、銀行贊助,以及自己籌款等方式,讓《KANO》預算增為3億元。

找錢困難,花錢就要更精準。果子電影工作室連行銷費用都很省, 整部片的行銷預算不到200萬元, 是同樣規模片子的二分之一。當預算不多,如何能成功行銷?魏德聖說,核心觀念只有一個,「接近民眾」,讓大眾幫你行銷。

這是魏德聖從《海角七號》的行銷中體悟出來的。他發現,當觀眾喜歡這部電影,他們就會開始「回饋」,包括因為「我好喜歡這部電影、好想幫這部電影說話」的心態,讓群眾積極地跟身旁好友分享、鼓吹對方上戲院支持,甚至主動在facebook等網路社群,張貼海報與討論。

魏德聖稱呼這群人為「果子電影的種子」,這群無名種子,代替公司、導演與演員四處宣傳電影。所以就算《賽德克.巴萊》選在總統府首映,拉高格局,但首映結束後,全部行銷手法仍是採走向群眾的方式,以映後座談、簽名會直接與觀眾接觸。

因為要「接近民眾」, 《KANO》成為第一部在棒球場首映的電影,並且在缺乏明星球員的參與下,仍成功號召6萬人上街遊行。團隊甚至首創台灣電影「映後聊天」的行銷手法,由魏德聖、馬志翔與演員分組突擊全台戲院,放映完畢後在戲院出口與觀眾聊天、互動、拍照,甚至化身成售票員, 直接賣票給來看戲的觀眾。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