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術
利用本益成長比 找出股票合理價位
撰文者:陳喬泓
更新時間:2018-12-26
瀏覽數:56,744
高本益比與產業別無關,獲利具成長性才是關鍵
本益比是股價除以每股盈餘(EPS),意思就是指,本金與收益的比值。本益比愈高,預期回收資金的速度愈慢。有些公司之所以能夠享有30倍的本益比,有些公司只有8倍,主要原因是市場預期30倍本益比的公司,未來獲利有望大幅成長,看重的是它們未來的成長性。
因此,一檔股票能夠享有高本益比,關鍵不在於它處於什麼產業,而是該企業擁有過人的成長性。例如:光學元件族群中的大立光(3008),近幾年獲利表現極為優異,2009年稅後淨利為24億8,600萬元,當年收盤價為421元。2010年之後大立光的獲利持續成長,2014年稅後淨利已飆升至194億元,股價也站上了2,000元。
雖然與2015年相比,2016年大立光的稅後淨利呈現微幅衰退,但是,股價仍然持續上漲,到了2017年,公司稅後淨利更高達259億元,每股盈餘創下193.65元的歷史新高,而當年度的股價一度大漲至6,075元,創下台股前無古人的空前紀錄,換算下來,市場給予的本益比超過30倍(詳見圖1)。
反觀今國光(6209),雖然同樣屬於光學鏡片廠,但是公司過去長期的營運明顯落後於大立光,在每股盈餘長期虧損的情況下,股價始終在10元左右徘徊。如果這樣的個股突然大漲,投資人就要特別注意,一旦股價上漲是因為市場炒作,而不是企業獲利的提升,結果很有可能如同潮水般,來得快去得也快。
此外,大家普遍認為是夕陽產業的紡織股,因為產業成長性差,市場給予的本益比自然不高,所以,大部分的紡織股股價都在10元、20元,甚至是個位數。但是,如果你把所有上市櫃的紡織股全部檢視過一遍,就會發現有一檔股票的股價高達300元以上,就是紡織股股王——儒鴻(1476)。
雖然儒鴻身為紡織股,但是,因為公司具備一貫化的垂直整合服務,再加上獨步全球的布種研發能力,所以過去近10年的營運大幅成長,推升每股盈餘從2008年的1.02元至2015年的15.99元。股價表現自然不遑多讓,從2008年最低價8元,一路上漲至2015年最高價549元。如果以2015年度的EPS計算,等於市場給予儒鴻最高達34倍的本益比(詳見圖2)。
2016年至2017年,儒鴻的獲利有些許下滑,可是,以超過300元的股價來計算,本益比約22倍至28倍,代表法人還是相對看好儒鴻的後市表現。因此,如果只單憑產業來區分本益比的高低,很容易不自覺掉入投資的陷阱。例如:2015年喧騰一時的生技股浩鼎(4174),憑藉著癌症新藥解盲的題材,股價在短短3個多月,從最低250元飆漲至最高755元,波段漲幅超過2倍,但是,股價見到高點後即刻反轉,一路下跌至2017年的最低價135元,跌幅高達82%。
公司淨利成長率愈高,合理本益比理應愈高
如果從財報數字來看,浩鼎非但沒有獲利,帳面虧損甚至一年比一年還多,股價上漲可以說完全是靠未來的美夢所支撐。說實話,新藥股我不懂,但是,我好奇的是,當初在高點買進股票的投資人,是真的看好公司未來的營運狀況呢?還是只是單純受不了股價上漲的誘惑呢?我想答案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清楚吧!
雖然以短期來說,公司的本益比會隨著市場氛圍波動,但是,以長期來看,一檔股票的合理本益比,與它所屬的產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與公司未來獲利的成長性有關,因為只要公司獲利不斷增加,最終回饋到股東的實質報酬(不管是反映在股價的上漲或者是股利的增加)也會持續增加。
因此,在考量成長性的條件下,我認為,如果一家公司的平均淨利成長率為15%,合理的本益比應該在15倍;如果平均淨利成長為20%,合理的本益比應該在20倍;如果平均淨利成長率達30%,合理本益比即使30倍也不算貴(詳見表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