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常識

壽險業新政策上路,2020年主力商品大洗牌,回歸保障型或投資型!

撰文者:中央社 更新時間:2020-01-23 瀏覽數:14,952

關鍵字:

壽險 儲蓄險 投資型保險

金管會祭多項監理政策,保險業也面臨接軌國際會計準則IFRS 17挑戰;產學界分析,2020年保險主力商品將大洗牌,回歸保障型或投資型,市占率最高的銀行銷售通路也將面臨考驗。


為了讓保險回歸保障本質,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整頓保險業賣高利儲蓄險、勸誘高齡者買保單等亂象,2019年起祭出多項影響保險業新契約保費及營運的監理政策,包括調降壽險業各幣別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提高壽險死亡保障門檻、70歲以上保戶投保有解約金保單須全程錄音錄影等。

而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公報(IFRS 17)將於2022年實施,台灣保險業則將在2025年正式接軌國際,IFRS17與現行會計準則主要差別,一是保費認列從「一次認列」改採「逐次認列」,二是保單折現率從「鎖定利率」改為「現時利率」估算。

在此變革下,保險業賣的是賺錢保單、還是虧本的保單,是本業賺錢還是投資賺錢,勢必都會「攤在陽光下」,潛在「利差損」也會更為透明。

保險公司在收取保費之後,會從中提存固定比例金額,也就是「責任準備金」,以確保保單到期時有足夠金額可以給付保戶,因此在保單生效後,如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實際報酬率高過預定利率,稱為「利差益」,反之則會產生「利差損」。

產學界表示,在金管會大刀闊斧下,未來儲蓄型保單將大幅減少,且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等趨勢,相關新銷售規範也將影響保險業發展,未來保險主力商品將大洗牌,銀行銷售通路也將面臨轉型考驗。

在保險商品方面,壽險公會分析,現代人愈來愈重視退休生活理財,除了透過基本保險保障外,更重視退休後能有較穩定的現金流量,而投資型保險即兼具「保險」與「投資」功能,保戶可透過專業投資團隊獲取相關投資收益,預期投資型保單將成為退休族理財的主流商品。

然而,投資型保單類型有很多種,法國巴黎人壽總經理戴朝暉認為,對於想創造退休穩定現金流的人來說,像是目標到期基金保單,就可享有合理的資產配置,且可針對每個人的退休日期,作為明確投資目標。

外商投資型保險龍頭、安聯人壽資深副總經理楊國基也表示,隨著宣告利率愈來愈低,傳統利變型保單銷售量恐不如以往,反觀投資型保單未來發展一定會較好。

他指出,近年來像是連結有到期日債券基金、債券ETF全委及附保證型投資型商品(GMXB)等商品,因兼具投資及預防長壽風險雙重價值,較能因應未來市場需求,可望在明年下半年掀起熱潮。

此外,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彭金隆分析,受到市場持續低利率、美中貿易摩擦及政府鼓勵台商資金回流的影響,短期仍會以各類定存保單與投資型保單為主流,但隨著高齡化、IFRS 17及監理政策等影響,預期未來會朝向簡單易懂型的保障型壽險、健康險商品發展。

在銷售通路方面,過往儲蓄險讓銀行賺取高額的手續費收入,進而獲利增加,使得銀行通路成為投資型保險商品的銷售主力;壽險公會表示,未來在實施死亡保障門檻比率措施後,銀行可獲取的保費收入將大受影響。

政大銀行保險研究發展中心分析,金管會祭出提高儲蓄險保障成分、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調整房貸壽險政策及限制銀行佣金發放等政策,未來銀行通路保險市占率將首度下滑至5成以下。

大型金控下的壽險公司主管則認為,若投資型保單銷售有如預期回升,預期還是可抵銷銀行銷售儲蓄險的不利影響,仍可望穩居通路冠軍寶座;但他坦言,銀行通路確實面臨轉型考驗,保費收入可能不再是各銀行間的競爭點,會轉向財富管理,以及提供實質保障的保險商品。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