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沒說的事

曾經只愛紅酒和名牌,如今重心都在買菜接小孩

部落格名人黃哲斌 敗家浪子變精省奶爸

撰文者:戴瑞瑤 更新時間:2015-01-27 瀏覽數:48,323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現在自己有了孩子,他回過頭來反省,反而仿傚媽媽給他跟弟弟的理財教育,例如:從小就給零用錢,讓孩子有自己可以支配的金錢,並且讓他知道要達成想要的欲望要付出多少時間成本。

他現在每週給9歲的大寶跟5歲的二寶100元,並且各給一個存錢筒,有多餘的錢就自己存進去,「我跟他們講好,一年裡面只有生日跟耶誕節我會買禮物,其餘時間他要買玩具,就自己存錢去買,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想,這玩具要多少錢?我要存多久才能買到。」


這樣的訓練方式,教導孩子延遲享樂,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理所當然可得到,例如一家4口最近剛從香港回來,大寶、二寶想著下次要去日本玩,他就會讓兩個孩子去想,用自己零用錢去日本玩要存多久。「其實出國玩當然不可能讓他們自己出錢,可是要讓他們知道任何花費都是不容易的,不要讓他們認為出國玩很理所當然。」

此外,他也運用「相對鼓勵提撥計畫」。例如:大寶很想要一個樂高2,000元,要存很久才能買到,黃哲斌就跟大寶說:「如果你幫媽媽做家事或搥背,每一次就多給你20元;如果你這禮拜表現特別好,你存下100元,我就再多幫你存100元。」

但黃哲斌不用孩子「看不到」的銀行帳戶,堅持使用「看得見」的存錢筒,「要讓他們有短期的報酬,至少知道錢存下來,最後他是可以支配的,可以買他喜歡的東西,而不是到最後只是在幫爸媽打零工,搥背搥得要死,結果錢還是都回到爸媽那裡去!」

生活哲學》
衝動消費源自於空虛感 
開始懂得分辨想要與需要

採訪到最後,黃哲斌突然望著窗戶悠悠的說:「現在年紀愈大,愈能夠理解到消費其實是一種空虛的行為,你生活愈空虛,愈會去消費一些不需要的東西。」

他舉例道,過去還沒結婚前,只要每次跟女友吵架就會想狂買東西,「有一次吵完架就買了一台最頂級的7萬元筆電,最誇張的一次是,吵架後那天晚上就去Volvo網站上登記試車,還好隔天就和好了,車子就沒買,這就是空虛的最好例子!」

現在回過頭來看,黃哲斌認為自己過去因為空虛所以愛花錢,沒有時間去分辨「想要」還是「需要」;但有了家庭後,就像突然頓悟一樣,大腦可以自動分辨是欲望還是需要,「現在你要我花幾萬元去買萬寶龍,我會覺得你是神經病。同樣的錢我寧可帶小朋友出去玩,增加生活經驗!」

看來,有子萬事足的黃哲斌,從孩子身上得到了滿足,再也不會因為空虛而過度消費,生活也過得更充實、圓滿。

出生:1965年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 蘭陵劇坊演員、《影響雜誌》總編輯、《中國時報》記者、《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中國時報》調查室主任記者
現職:自由撰稿人、作家、部落客

                                                                                                                                                                                                                                                                                                                                                                                                                                                                                                                                                                                                                                                                                                                   

自費醫療逐年增加?需要健康醫靠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