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開始,陸續投入股票市場600萬元,靠著存股的方式,至今持股累積的市值已經超過3,000萬元。他是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擔任教職的謝士英,透過長期持有不賣出的方式,為自己打造源源不絕的被動收入,更不用擔心退休後的所得來源。
回顧2015年,台股曾在4月突破萬點,卻又在下半年8月跌破8,000點,對許多投資人來說,像洗了三溫暖一樣。謝士英卻表示,「2015年對我來說,其實是平靜的一年。」
曾經歷2003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他來說,近2年的波動只算小菜一碟。而他更強調,在存股的方式下,每一年的操作都相差不遠。他指出,短線話題或是市場潮流,存股族可以注意,但是不應該太過在意。
謝士英舉例,2015年最大的國際新聞之一,便是美國開始緩慢升息,引起許多人恐慌。他說,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一開始的用意為解決其經濟困境,因此當量化寬鬆結束,並邁向升息的時候,代表美國經濟狀況轉好,對全球經濟也有幫助,「不知道大家在怕什麼。」因此,在2015年,秉持長期持有不賣出的原則下,謝士英手中的個股組合幾乎沒有變動。
對於信奉巴菲特投資原則的謝士英而言,其實無論在今年或者過往,都認為投資股票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找到「好公司」,再等到「好價錢」之後買進。
在用好價錢買進之後,謝士英認為除非公司體質變差或是價格變貴,才會是賣出的時機點。他舉例大同(2371)在2011年發生經營權爭奪的事件,謝士英便認為在公司治理情況不佳之下,公司未來也無法有所期待,所以選擇出場。因此,如果當初買進的理由未消失,投資人並不需要急著賣出,靠著年復一年配發的股利,為自己打造印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