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華剛踏入職場,因為工作需要在外頭奔波,便想到要幫自己增加意外險的保障。在投保的過程中,他原本以為意外險和大多數保險相同,以年紀決定保費,卻才發現意外險是依照職業類別的不同,保費有所差異。
許多人可能也跟小華一樣,對於意外險有著模糊的認知。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意外險商品,會把不同的職業劃分成6個類別,當職業類別愈高,代表風險愈高,保費就會較貴。而有些職業則因為風險過高,保險公司並不會承保,例如特技表演人員、賽車選手等。
儘管職業類別愈低,保費也會跟著降低,但如果投保時謊報自身職業的話,未來若不幸需要申請意外險的理賠,能夠得到的賠償就會受到影響。
舉例來說,小華是機車快遞人員,為職業類別當中的第3類。他欲購買保額300萬元的意外險,年繳保費為5,100元。假設他告知的職業被分類為第2類,儘管每年需要繳交的保費會降至4,350元,但萬一小華發生意外,便會用實繳金額除以應繳金額,再乘上理賠金額,也就是4,350除以5,100,乘上300萬元,實際拿到的理賠約為255萬元,等於理賠打了85折,失去投保意外險的初衷。
由於不同的意外險商品,承保的職業類別範圍皆有差異,因此除了投保時要據實告知,在更換工作之後,建議也應通知保險公司。如果更換後的工作類別仍在承保範圍中,未來的理賠可能只是被打折扣。但新的工作如果屬於該意外險拒保的範圍,可能連一分錢的理賠都無法取得。
例如小華購買的意外險,承保範圍為1~4類,他換至職業類別為5的工作且因該工作發生意外時,保險公司便可能因小華變更至承保範圍外的職業,不給付相關賠償。因此,為了避免在事故發生後,才發現這樣的窘境,只要工作有異動,都應該要儘快通知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