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才要開始學理財,該怎麼做?學理工、講究驗算和證據的怪老子,不走問明牌、聽消息等旁門捷徑,寧可從念投資原理的教科書讀起,展開5階段的投資理財大改造:
階段1:搞懂最根本的投資觀念與理論
怪老子相信一切事情都有理論根據,投資也是,「所有大型投資機構都挑財經科系出身的人才,他們在學校讀的是正統投資理論、財務管理學,所以讀他們必修的教科書,一定不會錯。」
於是他開始細讀原文教科書,從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羅伯特‧豪根(Robert A.Haugen)所寫的投資理論《Modern Investment Theory》,讀到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史蒂芬‧羅斯(Stephen A. Ross)所寫的財務管理《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每天工作再累,回家後他照樣認真K這兩本原文書,不到一年全部讀完。
「坦白說,一開始是有些困難,因為內容艱澀。」怪老子說,但看完全書之後,發現理論實用,讓自己有信心,理財更有把握。
階段2:用Excel試算報酬率,設定理財目標
一年下來,讀了至少5本教科書後,怪老子發現,無論是投資股票、買基金,還是購屋,所有投資理財行為的成敗關鍵,決定在報酬率。為了確定理論不會騙人,怪老子開始試算。例如,投資學教科書寫道,「一檔股票的投資報酬率是呈常態分配」,也就是俗稱的「鐘型分配」,但股價上上下下,報酬率怎麼會呈常態分配?
心裡有質疑,乾脆自己算,他用Excel軟體試算,把報酬率圖型畫出來,果真是鐘型圖。當親眼見到圖型畫出來的那一刻,怪老子說,他又驚又喜,原來教科書說得沒錯,投資股票真的可以用統計學去分析!接著,像上了癮一般,不斷試算各種報酬率。他開始算,40歲後每個月存5萬元,如果存在平均利率只有2%的定存,10年後只有663萬元;但如果存在10%報酬率的工具,同樣時間卻可以累積出1,000萬元,兩者相差快1倍。
這樣的試算,讓他體悟:投資說穿了就是考驗一個人評估資產價值的準確度,誰可以買到價值被低估的產品,誰就是贏家,買股票、債券、房地產統統都一樣,「當你學會評估金融商品的價值、會算報酬率後,就不會害怕市場波動。」在會算報酬率之後,對於要致富,他得出3個結論:
1.複利最有效,只要投資在平均年化報酬率10%的工具上,資產7年就會翻1倍,也就是所謂的72法則。
2.任何投資所承擔的風險,都必須安全到晚上可以睡得著覺。
3.投資前一定要先算清楚所有相關數字,最好用的試算工具就是Excel。
名詞解釋_72法則
所謂的「72法則」,隱含的就是複利概念,最初是用來說明,如果以1%的複利計算,經過72年後, 本金就會翻成1倍。
公式如下:72÷年化報酬率=本金翻倍的時間。假設找到年化投資報酬率10%的投資工具,本金翻1倍的時間就是7.2年,算式如下:72÷10=7.2。
階段3:用複利計算,愈早開始、獲利愈豐
大家都想變有錢、提前退休,但要賺到多少才算有錢?怪老子當然又是先做試算。他的算法是按他希望過的高品質生活去估算,假設每個月生活費一家要花4萬元,每年國外、國內各兩次旅遊要花50萬元,那麼一年至少要花100萬元。
這筆錢要如何賺?接著再試算,若從40歲用300萬元投資,找到平均年化報酬率10%的工具,7年之後會有600萬元,加上他每年存下一半的薪水約50萬元,最快47歲就可以存下1,000萬元現金。到時候就算不工作,一年靠10%報酬還是可以有百萬元投資收入進帳,而且活得愈久,可以賺得愈多。
不過,計算雖然簡單,但是,什麼樣的投資工具可以讓你安穩地年年賺進10%報酬?他心想,這個工具一定要比定存積極,但風險又不能比股票高,因此選擇了共同基金。
階段4:不用融資加碼,穩穩賺才實在
1996年底,怪老子小試身手,拿出60萬元積蓄,以每個月5萬元定期定額買進基金,剩下的240萬元則預留做為生活緊急備用金。「因為我中年才開始理財,出手要非常謹慎,我不能忍受一分一毫辛苦賺來的血汗錢,糊里糊塗就拿出去撒。」怪老子說。
雖然那時有想到「風險」,但還是投資新鮮人的他,仍然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用融資加碼」。
剛開始買基金不到半年,就遇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但因為剛開始投資,投入金額不高,反而因為市場下跌,使成本攤低,對要長期定期定額投資的他有利,所以持續扣款。果然,風暴過後,投資的基金快速彈升,短短3個月就賺了30%。
接下來,2000年美國網路泡沫破滅,引發全球股市崩跌,台股從萬點下殺到6,000點。因為第1次投資順利賺錢,怪老子心想,台股已經跌4成,再進場的風險不高,若能仿效前次亞洲金融風暴時逢低進場的做法,肯定會賺大錢。於是他把房子拿去向銀行貸款400萬元,單筆加碼買進台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