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有時候像是一套劇本,尤其是資產負債表和綜合損益表,因為屬於「應計基礎制」(詳見圖1),只要公司有心操弄,就能把數字美化,演出投資人想看的劇碼。要確認帳上漂亮的獲利是否真正變現落袋或只是紙上富貴,就必須靠檢視公司的「現金能力」來把關。
現金是公司獲利的證明、維持經營的命脈,也是現金股利發放的主要來源,投資人在檢視公司的現金能力時,也等於是替獲利能力以及償債能力再做一次檢查。
從存好股的角度來檢驗一間公司的現金能力,誠鈺會計師事務所主持會計師羅澤鈺分析,「盈餘品質」是最重要的核心指標,其次是「自由現金流」,最後是存股族必看的「現金活水率」(詳見圖2)。
以下分別說明3個指標:
營業現金流>稅後淨利可避免黑字倒閉危機計算盈餘品質的公式為:營業現金流÷稅後淨利,評估標準是「近8年都要大於1」。
羅澤鈺解釋,正常情況下,因為不動產、廠房、設備等等,企業早就在一開始買進、付款,之後才用來生產,所以實際的現金流會在買進相關資產時付出,後續則於每年認列「折舊費用」。
這觀念不難理解,舉例來說,我們常常會這樣思考:假設3年前,以新台幣3萬元一次付清買了一台電腦,現在電腦壞了,因此,過去3年平均每年付出的成本是1萬元(3萬元÷3年),這筆費用就是所謂的「折舊費用」,但實際上,3萬元是在一開始就已支出,後續並無現金流出。
在報表上的呈現,綜合損益表的稅後淨利是扣除折舊費用後的結果,但由於並無實際現金流出,所以必須在現金流量表項下的「營業活動之淨現金流入(出)」加回1萬元,故正常來說,企業的營業現金流會大於稅後淨利,表示公司帳上的獲利不僅能實際變成現金流入公司,還可以因應日常營運所需。因此,盈餘品質有時候又被稱為「獲利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