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專欄中,筆者提到投資組合如果納入動態配置策略,相較於傳統固定比重的配置方式,可以進一步降低波動或提高回報。但人生每個階段的財務目標或風險承受度都不同,又該如何運用這種策略來進行投資呢?是本期專欄所要分析說明的主題。
首先看傳統資產配置對於人生不同階段的規畫,通常是以年齡作為股債配置比例的依據,也就是當你年輕時因風險承受度較高,投資股票的比重可以較高,而配置債券的比重降低。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再逐漸降低股票比重,並提高債券比重。例如年輕人可採取股8債2的配置,但60歲的退休族就會是採取股6債4的組合。
透過現金或定存
可有效調控曝險部位
但這裡要提出不同的觀念,因為在之前專欄中提到,持有固定比例的債券,不一定能發揮避險的效果,2022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且股債的配置比重,也不應該只用年齡就決定。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依照投資效益來評估,比如選擇夏普值更好的投資組合,因為如果你原本投資組合的效益最好的話,那沒有理由只因為單純的年齡改變,就要換成其他效益較差的投資方式。
這時大家可能會疑惑,那如果隨著年齡增長,風險承受度降低該如何處理?其實這時候只需要降低風險資產的曝險部位,提高定存或現金的比重就能解決。如此就不用犧牲投資組合的高效益表現,又能降低投資風險與波動,筆者將這種配置方法稱之為「最高效組合投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