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型保險
高儲蓄險明年恐絕跡?搶購前弄懂3重點
撰文者:陳佩儀 更新時間:2019-06-25
瀏覽數:63,236
台灣人愛買儲蓄險,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2018年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1兆3,800億元;其中,儲蓄型保單銷售約7,452億元,占市場比重高達54%。為了讓保險回歸到保障的本質,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出重手,要求保險公司少賣儲蓄型保單,特別是高儲蓄型保單,最快明年起恐將絕跡。
所謂的儲蓄險,指的是保障額度較低(貼近累積總繳保費),且繳費期滿後會退回一筆錢的險種。這些保單雖然名稱叫保險,但通常沒有提供太多的死亡保障,投保的主要目的就是打敗定存,因此又被稱為「類定存保單」,吸引不少民眾搶進,成為國人最愛的理財工具之一。
為整頓國人愛買儲蓄險的風氣,金管會研議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提升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即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確保保險業有承擔一定的死亡風險。也就是說,未來民眾買到的儲蓄險,死亡保障將拉高、生存金則減少,高儲蓄保單將因此絕跡或提高保費成本。
高儲蓄保單即將成為末代保單,近期市場傳出有業者以高儲蓄保單將絕跡作為宣傳,提醒投資人要買要趁早。這也確實引起不少民眾詢問:「高儲蓄險以後就買不到了,現在是不是應該搶購一波?」對此,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許郁氛提醒,在決定投保前,應先搞清楚注意3件事。
1.買儲蓄險的目的
在投保前,需了解自己買儲蓄險的目的是「儲蓄」還是「投資」。許郁氛說,如果買儲蓄險的目的是投資,而且希望在短期內看到收益,那可能要再三思考一下,因為儲蓄險不適合短期操作,至少要超過6年才能看見好的效益;如果是長期投資,將資金放在保險,慢慢去產生儲蓄的效果出來是可以的。
另外要搞清楚,預定利率不等於實質報酬率。常常聽到很多業務員跟客戶說:「這張儲蓄險預定利率3%,遠比銀行定存高上許多,所以放心啦!」這句話沒有錯,但很容易讓民眾誤以為報酬率是3%。
她強調,預定利率不等於實質報酬率,民眾投保前一定要再確認,這張保單的實質報酬率為多少,說不定算下來只比定存高一點。
2.儲蓄險的繳費年期
儲蓄險繳費年期非常多種,常見的有躉繳(1次繳清)、2年期、6年期、10年期、20年期,許郁氛說,實務上有不少業務員把期繳當躉繳在賣,只跟民眾說:「如果你買100萬的保額,6年期滿會有3.5%的報酬率喔!」,民眾不清楚繳費次數,以為只要繳1次,等到第2年要繳費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每年要繳100萬、繳6年。
許郁氛說,萬一在儲蓄險繳費期間內,因繳不出保費而提前解約,不僅損失利息,提前解約可能不保本,可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3.儲蓄險的受益對象
如果說買儲蓄險的目的是想贈與給小孩,在投保時就以小孩當要保人。許郁氛解釋,不少父母替小孩買儲蓄險時,習慣性選擇自己當要保人、小孩為受益人,但依稅法規定,保單要保人和受益人非同一人,在滿期後發生贈與事實,滿期金若超過每人每年贈與免稅額的220萬元,超過的部分需繳納贈與稅。
若直接以小孩當要保人,因要保人跟受益人為同一人,就沒有滿期金贈與的問題,不過要注意的是,子女若無繳費能力,保費由父母帳戶扣款,變成贈與的是保費,當年度所繳保費金額仍要控制在220萬元以下,超過部分需繳納贈與稅。
許郁氛說,商品沒有好壞,儲蓄險沒有不好,並不需要太過於妖魔化,但民眾購買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不要單聽業務員說就衝動性購買,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靠儲蓄險「養錢」年領24萬,45歲單親媽媽提早樂活半退休!
▶8張高保額、高報酬儲蓄險一次整理!報酬率最高2.6%勝定存!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