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為了更好的薪水不斷轉職,對職涯有什麽影響?專家:跳槽前,這3件事務必得想清楚
撰文者:經理人 更新時間:2022-06-27
瀏覽數:2,945
根據全球最大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 2022年發表的最新研究,全美LinkedIn用戶在2021年轉換工作比率達37%,尤其以1997年後出生的Z世代比率最高,更有25%計畫在未年6個月轉換跑道。
而求職網站CareerBuilder也發現,Z世代員工平均每個工作就職時間只有2年3個月,而Y世代(25歲到40歲,差不多是台灣所謂的七年級~八年級生),則平均只比Z世代在崗位上多待6個月;相比之下,年紀較長的X世代(41歲到56歲)平均就職時間則長達5年,而嬰兒潮世代則是8年。
光是今年4月,美國上班族就有400萬人辭職離開工作崗位,只比3月的450萬人略少,而且預計有更多人因追求高薪、彈性上班或各種挑戰等,而跟上這個潮流。
大離職潮下頻繁跳槽,仍要小心「後遺症」
一位年僅25歲的工作者漢娜威廉絲(Hannah William)雖然進入職場僅3年,但光2019年她就轉職達5次之多。她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現在是大離職潮年代,大家都爭相跳槽,我以前這樣做,以後也不排除這樣做!」、「求職市場正熱,現在轉職可以拿到比較好的薪水福利!」
雖然頻繁跳槽在這個年代不稀奇,而在同一單位「從一而終」的工作文化也不復見。但專家認為,頻繁跳槽可能在未來求職面臨後遺症。金融科技公司Relay Payments人資長艾米齊瑪曼(Amy Zimmerman)認為,頻繁跳槽對資方傳遞出2個負面信號,第1,此人可能缺乏忠誠度;第2,此人可能缺乏毅力,一旦遭遇困難,很可能一走了之。
頻繁跳槽對很多年輕求職者的誘因是,相較待在同一公司,很可能在短期內大幅增加薪水,像威廉絲的薪水就是她第1份工作的3倍。但齊瑪曼認為,工作者頻繁轉職帶來的短期利益,不值得用個人長期的職涯風險去交換。
跳槽前,還是應該仔細考慮幾件事
1.履歷表的空窗期太長
如果每個工作都能無縫接軌,則企業可能會認為應徵者在就業市場十分搶手,但如果每次中間都有一段空窗期,那就會讓公司質疑,應徵者會不會工作一有問題就離職走人。
2.有些雇主不在意轉職經歷,但有些會
有些雇主可以對求職者的轉職紀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要是不小心進入與自己價值觀不合、或是職場文化不友善的公司,果斷離開也是明智之舉。但應徵者若是轉職得太過頻繁,可能會被雇主懷疑,這個人要不就是判斷力很差、要不就是動機異常,甚至可能被質疑工作倫理是否有問題。
3.頻繁跳槽無法長久
職涯教練雀兒喜傑伊(Chelsea Jay)認為,不斷跳槽其實很讓人疲憊,是無法持久的。她鼓勵求職者,藉由跳槽來自省與探索自我,找到未來2年到5年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齊瑪曼建議,「如果你是個具有企圖心、但又容易感到無聊的人,建議能夠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且充滿多元成長機會的公司,以滿足你的成長需求,」
頻繁跳槽的另一個隱憂:企業「後進先走」的資遣原則
另一方面,頻繁跳槽其實存在風險,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大環境劇烈變化的年代,反而讓經常轉職者暴露在被裁員的風險。
職涯專家亞曼達奧古斯丁(Amanda Augustin)警告,部分企業在資遣政策上向來遵循「後進先走」(last in, first out),因此當人力需要縮編時,資淺的員工往往先行遭殃。因此,上班族在轉職前,最好評估自己所在的產業是否適合頻繁跳槽的策略,真要跳槽時,最好也選擇較不受景氣影響的行業。
齊瑪曼建議,轉職的最佳頻率應為2年至3年,這讓員工有足夠時間展示他們對工作的忠誠度,而任仕達集團(Randstad)星馬地區執行長傑亞達斯(Jaya Dass)則建議工作者至少在同一份工作待18個月以上,如果能做3年到5年則是「非常棒的」。
達斯表示,同一項專案,知道如何做1次與做10次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這與知識無關,而是內化程度的問題。各種變因、合作對象的不同,都會讓一個專案的發展有所不同,而這些變數也幫助個人在決策思考的進化,這些都不是經常跳槽的人能夠學到的經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保費扣款、防疫險就算生效了嗎?「核保」是否過關才是保單生效的重點
▶疫情當前,員工申請防疫隔離、照顧假,有多少公司願意支薪?數據調查:願意「部分給薪」僅有2成多
▶疫情下選擇遠距工作,被公司減薪合理嗎?WFH下常見的6大問題一次掌握
▶人人都能學會 股票賺錢術【線上課程】
▶掌握大變局年投資關鍵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提升績效。
為全國行銷企管月刊銷售 NO.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