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從過去3大金融危機看未來風險!高通膨、債務風險,會引發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嗎?

撰文者:《Smart智富》社長峰哥 更新時間:2022-10-27 瀏覽數:6,371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美元獨強,從亞幣到歐元、英鎊,全面低頭,歐洲又傳出金融機構有財務風險,歐洲的麻煩會變成全球性的危機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近發表的2022年10月報告中提出警告,全球經濟穩定性的風險正在升高當中,並導致市場出現極度波動。在這份報告第1章,開宗明義就點出導致這個風險的兩大關鍵原因,其一是近幾10年來的最高通膨水準,另一個就是俄烏戰爭牽動的歐洲乃至全球的能源難題。

除此之外,歐洲重量級金融機構之一,瑞士第2大銀行——瑞士信貸銀行,最近傳出恐有財務危機,並被繪聲繪影的描述成成歐洲版的雷曼時刻。這真是非常嚇人,有經歷過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事件的朋友,應該完全能理解峰哥的憂慮。我們今天就全面性討論歐洲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它會不會演變成更棘手的全球金融危機。

鑑古知今,我們先來快速回顧一下過去30年來的3大金融危機:分別是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及2011年的歐債危機。

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
首先提到亞洲金融風暴,當時的主因是亞洲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各國政府與民間普遍砸大錢來擴張,這在當時甚至被形容是「用錢砸出來的成長泡沫」。結果因為美國升息帶動美元強勁升值,資金快速回流美元資產,多個亞洲國家貨幣開始貶值,又因投機客趁機攻擊,造成亞洲各國貨幣暴跌,甚至幾乎造成國家破產。

受傷最重的國家與貨幣,包括印尼盾,兌美元貶值83%,泰銖貶值40%,馬幣貶值39%,韓元貶值34%。由於骨牌效應,造成亞洲各國股匯市,乃至全球股市都大震盪,新台幣當時也被投機客攻擊,但因台灣外匯存底雄厚,擋住了攻勢,不過台股仍然暴跌,跌幅高達47%(詳見下圖)。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我們之前製作的這支影片


2008年金融海嘯》
第2個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在3大金融危機當中,如果你要問我個人感受,那金融海嘯這次的衝擊是最大的,如果用台股與美股跌幅來做比較,也是這次最強烈,當時美國S&P 500指數跟台股跌幅都高達56%(詳見上圖)。為什麼這次更嚴重?因為它的成因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違約,導致大型金融機構雷曼兄弟倒閉所引起的風暴。所謂次級貸款就是信用分數比較差的貸款,當時在美國被美化包裝成較高信評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出售,由於美國是全球金融與經濟的中心,美國一出事,全球都無法逃脫。

2011年歐債風暴》
第3個是2011年的歐債風暴,這個危機其實源於2008年就種下惡果,當時歐洲5個外債高、財務比較弱的國家,包括: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等,開始出現經濟困難,後來硬撐到2011年爆發償債危機。當時危機也擴散到全球,但衝擊程度算是比較小的,因為歐洲大國,包括歐元區第1大經濟體德國、第2大經濟體法國,以及非歐元區的英國,都尚有餘力可以提供援助,因此危機狀況比較快解除,那一波台股與美股跌幅各僅27%與11%(詳見上圖)。

那這次造成金融市場不穩定的禍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是近幾10年最高的通膨,特別是歐洲,這邊先說明一下,通膨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程度與不穩定性,其實是經過比較得來的,如果一個國家長期高通膨,譬如土耳其或阿根廷,人民雖然抱怨,但至少比較習慣,但歐洲可不是這樣。

近20、30年來,歐元區的通膨大致在2%上下,甚至近10年來,經常低於2%,但這次,通膨根本像井噴一樣往上衝,一口氣衝到10%(詳見下圖),你可以想像,在如此短期內的物價劇烈波動,會帶給消費者多大的衝擊。英國不在歐元區,但它的通膨同樣嚴峻,最高也來到10%左右的水準。那麼,引起歐洲驚人通膨的原因是什麼?

引發歐洲驚人通膨的兩大成因

第1個是近因,這個大家比較不意外,就是俄烏戰爭。最近有個說法,就是這不止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而是俄羅斯與歐洲的戰爭。這場戰爭使俄羅斯無法正常供應天然氣與石油給歐洲各國,導致歐洲能源與電價大漲,是通膨的頭號禍首,但事實上,不止是能源問題,戰爭帶來的,就是設備的破壞與資源的消耗,本來這些資源可以拿去生產或消費的,現在卻用在軍事衝突上,導致物資更加短缺。

所以有句話說:「戰爭表面打的是軍事,但實際上打的是錢糧。」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本來暫居劣勢。但美國參戰之後,以其龐大的資源與製造業實力,打退了軍事技術一度領先但資源匱乏的德國與日本。到了冷戰時期,蘇聯擁有的核彈數量都超過美國,但美國經濟規模與持續力都遠勝蘇聯,最終還是靠經濟實力拖垮蘇聯,當中的插曲,就是雷根政府發動大而無用的星戰計畫(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讓蘇聯掉入這個武器競賽泥淖,加速它的資源耗盡而終告解體。

現在對歐洲的大麻煩是,俄烏戰爭有長期化的跡象,讓歐洲最重要的3個國家:德國、法國與英國,一起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因為這場戰爭,對這3國的經濟層面,只會輸不會贏,打愈久、內傷愈深,但基於北約共同抗俄的立場,也無法停手,至少,物資援烏不能斷,這就成為一個不知底限在哪裡的無底洞。

而對主導北約的美國來說,這場戰爭對其經濟有輸有贏,雖然美國需要不斷提供烏克蘭軍事與經濟援助,但美國也因此可在能源與武器裝備銷售上獲利,因此有長期對抗的底氣,但歐洲卻沒有。

第2遠因是長期的大印鈔票造成的通膨債。大印鈔的後果是什麼?印更多的鈔票來消費有限的物品,維持經濟蓬勃的假相。本來大印鈔只是非常時期的手段,但用的時間一長,就很難收回,造成長期的過度消費,而且消費的是未來,只是看將來誰要付這筆帳單。

本來,如果歐洲有時間慢慢拉高利率,物價或許可以用比較平穩的方式來反應這筆通膨債,但偏偏運氣不好,先是航運塞港、疫情後缺工,再是戰爭,接著美元大升息,歐元、英鎊大貶,所有壞事都湊到一起了,這筆通膨帳單就以極為激烈的方式來反應。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