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矽谷銀行破產後,下一個骨牌恐是…2/3存款未受保護,一旦擠兌只能黯然倒閉

撰文者:風傳媒 / 金牛幫幫忙 更新時間:2023-04-24 瀏覽數:2,347

關鍵字:

債券 升息 金融危機 銀行 破產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矽谷銀行破產,讓存戶陷入恐慌,相似業務的銀行如骨牌效應般連番重挫,其中,第一共和銀行首當其衝。

與矽谷銀行類似,第一共和銀行的客戶以富人為主,這家銀行的估值一直以來都高於標普500指數銀行股;2家銀行另一項相似之處就是,銀行存款中未被保險涵蓋的金額都非常大。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保險金額上限為25萬美元,第一共和銀行有2/3存款未受保險涵蓋,這個情況引起了存戶的緊張。

從矽谷銀行突然關閉至今,第一共和銀行的股價接連重挫,信用評級也遭調降,雖然近期傳出可望獲得新的援助,一度激勵股價大幅彈升,但距離3月初的水準還是差一大截。

中小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單純,恐難抵擋流動性風險

投資人對第一共和銀行的另一項擔憂,也與矽谷銀行類似:投資資產價值與實際帳面資產價值的巨大差異,也就是「未實現損失」。矽谷銀行就是因為將存款拿去購買大量債券,債券下跌造成未實現損失過大,當存款人大量提領現金、這些損失需轉為實現損失時,銀行就招架不住了。

細看第一共和銀行的財務結構,和矽谷銀行相比,帳面損失較沒有那麼嚴重。矽谷銀行的股東權益160億美元,帳面損失高達150億美元;第一共和銀行股東權益170億美元,帳面損失則是48億美元。

不過,第一共和銀行的房地抵押貸款(扣除信用損失準備金)帳面價值為1,368億美元,然而其市場價值只有1,175億美元。第一共和銀行現在到底值多少錢?恐怕還是個變動的未知數。

然而,第一共和銀行不是特例,而是地區銀行普遍面臨的危機。比起大型銀行,中小型地區銀行必須以更高利率和更完善的服務來吸引客戶。

債券損失不是問題,美國最大的銀行,帳上證券的公允價值,比票面價值低了1,090億美元;但若發生大量現金提款需求,大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廣泛,抵擋得住流動性風險,更不必將大量未實現損失記在帳上。

以美國銀行為例,負債中有68%是存款,包含長期借款;小型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結構單純,而矽谷銀行的負債中,有89%是存款——對於中小型銀行,因證券跌價造成的未實現損失,是未來潛在的風險。

整個風暴從疫情起初大放水,銀行資金滿溢,到後來通膨失控、暴力升息導致債券大跌,這是一個普遍的狀況。矽谷銀行讓人開始注意到美國金融體系這個巨大裂縫,第一共和銀行的慘劇,也可能只是剛開始而已。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矽谷銀行破產推倒的第1張骨牌:第一共和銀行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影片》矽谷銀行、瑞士信貸事件只是小事,真正恐怖的還沒來?讓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幫你剖析2事件會造成什麼衝擊
銀行金融危機連環爆,快拋售金融股?艾蜜莉:沒做好這件事,恐只是追高殺低
想入手便宜價好公司,何時是「適合時機」?艾蜜莉分析:這個訊號出現可考慮

「風傳媒集團」是一間從媒體、優質內容出發的網路科技公司。秉持「忠於真實,看見未來」的理念,由一群來自各個領域,對社會進步發展有熱情的人所組成。期望藉由先進的網路技術、社群的凝聚及擴散,讓多元的意見被包容接納,並開啟更多理性思辨與對話的空間,進而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風傳媒》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台灣、國際、兩岸、地方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用真實與進步的價值觀,持續耕耘原生新聞、深度報導及多元觀點,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優質的內容,帶來對生活的美好實踐。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