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刺青大師幹嘛念經濟?休退學人數創新高,志趣不合為主因...聽聽學生們怎麼說

撰文者:吳尚軒 更新日期:2019-06-17 瀏覽數:8,166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關鍵字:

職場 風傳媒 就業 升學

另一方面張啟慧認為,上大學後會發現,台北的學生很早就可以知道大學相關資訊,像透過營隊等等,覺得南北資源差很多,資訊量也有差,即便學校會辦大學博覽會,然而當時大家唯一的目標,就只有讀書,也不會想認識其他科系在幹嘛。

張啟慧並就此指出,他當過政大商院大使,會在學測前出隊,到高中說明政大商學院科系,總共去了20、30所學校,可以讓高中生至少初步了解如台大管院、政大商院間的差別,但主要的範圍,還是集中在北部高中。


「最迷惘的是,你不知道你想要的工作,要什麼經歷、能力才可以到這個階段。」張啟慧也就大學畢業後的狀況指出,剛畢業1、2年可能還是會很迷惘,尤其現在的工作,愈來愈不能用科系來分類,也不太好知道需要的先備知識是什麼。

只知道科系名字就填志願》指考生入學發現「好無聊」
「滿分10分的話,大概只有4分,只知道有哪些科系、出路是什麼,但具體學的東西、教什麼東西並不知道,只知道科系名字就開始填志願。」政大地政系學生陳俊瑜表示,他是透過指考分發錄取,入學前有上網查相關資訊,覺得不排斥土地測量等課程,「結果發現測量超無聊」,雖然以後出路很穩定,但沒有挑戰性,對此他也只能先去修外系課程,並考慮跨考其他研究所。

綜觀而言,不管是否進入心中嚮往的科系,進入大學後,學生仍必須面對一段時期的迷惘與不安,而若往前觀察也會發現,高中生對大學科系的了解程度,其實普遍低落,除了缺乏自我探索的時間外,缺乏認識科系的管道,也是一大主因。

台灣學生自我探索弱》北大教授籲:科系不用那麼早分流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表示,台灣學生在自我探索上是相對弱的,即使進入大學,還是要一段摸索期,台灣高教的問題是太「系本位」,好像進入一個科系就被擋在那裡,但像美國是不用那麼早分系,台灣目前也有學院開始試著不分系,想要試著在不分流、沒有考試壓力的情況下,讓學生好好探索人生道路。

對此陳婉琪指出,這對一些必修課比較沒那麼重的科目,是可行的,如在社會系,也有很多學生會去探索自己的道路,但對於法律、會計等專業性較高的科系,狀況則不一樣,若是學生覺得被卡住,也常沒機會探索想做的事。

陳婉琪認為,目前高中生沒有空間了解學系,即便了解了,也不一定了解可以做的職業,大學端即便會做推廣教育,如去高中辦說明會,或讓高中生來校園參訪,但學生還是會好奇職場長怎樣,對職場相關的知識,目前也只能盡力蒐集經驗跟分享。

前建中校長:物理好不見得適合念電機
前建中校長陳偉泓則從高中端的角度指出,高中生進大學後,覺得沒有念到想要的科系,這跟課程很有關係,現在升學考試科目,除了國英數以外,要讀理工科的學生念物理、化學,要讀商科的考歷史、地理、公民,但大家都很清楚,念史地公,跟要不要讀社會學科沒有很相關,物理、化學跟將來讀的科系雖然連結性稍微強,但也沒有百分百直接相關,當然要讀電機系,物理好是必要,但物理好不見得就會適合念電機。

前建中校長陳偉泓

陳偉泓也指出,大學有很多的學習,是進到這個科系、領域後才開始的,而不是透過高中學科的學習,但現在卻用這幾個學科,來定位學生的生涯發展跟選擇,這是制度造成學生選擇錯誤。

對此陳偉泓則提出解方,認為高中階段必須增加更多選修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探索,即將要學習或從事的職業方向,如今天學生想要讀建築系,在高中選修課程裡可以有機會,讓學生做類似建築設計的專題,就可以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方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風傳媒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風傳媒集團」是一間從媒體、優質內容出發的網路科技公司。秉持「忠於真實,看見未來」的理念,由一群來自各個領域,對社會進步發展有熱情的人所組成。期望藉由先進的網路技術、社群的凝聚及擴散,讓多元的意見被包容接納,並開啟更多理性思辨與對話的空間,進而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風傳媒》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台灣、國際、兩岸、地方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用真實與進步的價值觀,持續耕耘原生新聞、深度報導及多元觀點,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優質的內容,帶來對生活的美好實踐。

 

延伸閱讀
智商日本史上最高,只能當接線生?人資長:IQ非絕對、面試掌握「關鍵」才能勝出!
退而不休!水電工阿伯自學英文,多益成績近900高分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