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高股息、ESG...新發行的ETF愈來愈多,究竟能不能投資?用1個原因告訴你,別急著買剛問世的ETF
撰文者:理財W實驗室 更新時間:2022-04-29
瀏覽數:2,401
2021年台灣整體ETF市場規模首度突破新台幣2兆元大關,年增近25%,新發行19檔ETF,市場上總共有230檔ETF,受益人大增160萬人來到335萬人,較去年大幅成長109%,翻倍成長,總規模隨之衝高。自2020年年底的新台幣1兆7,000億元,來到2兆1,200億元,為史上首次突破2兆元大關。
隨著ETF市場逐漸蓬勃興盛,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只要市場對產品有需求,他們自然會一窩蜂地推出各種新產品。但其實更大的問題是:這些產品都適合投資人嗎?投資人明白自己買的是什麼麼?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任何一個新發行的基金或ETF,都是不建議投資的。原因很簡單:新上架的產品還沒有經過真正的市場洗禮,沒有任何數據幫助你做分析,只有很多回測數據提供投資人投資前參考。
但問題來了,基金公司所做的回測數據可信度高嗎?基金或ETF上市後的表現真如在行銷廣告上表現得這麼好嗎?更何況許多主動式基金在上市前的回測績效都是勝過大盤指數,為什麼上市後的表現都如此差勁,甚至下市呢?
但投資人沒有太多工具可以分析,也不太可能有任何參考的數據。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覺,或者基金的行銷廣告文件,基於回測數據去猜測該基金或ETF未來可能獲得的報酬表現。
為什麼新發行的基金或ETF,回測數據很不值得參考?
回測的意思就是,假設某基金或ETF採用某種投資策略與方法,將這樣的方法套用到過去的歷史資料上模擬狀況,在過去的模擬情境下可以獲得多少投資報酬率。
任何一個新發行的基金或ETF,在發行前都一定會向潛在投資人呈現出一個非常好看的回測表現,原因很簡單:如果呈現的回測表現不好,那麼誰會有興趣買呢?沒有人會願意投資一個連回測表現都很差的產品。
為什麼回測績效都很好看,實際表現不是如此?
假設基金公司有最低的道德底線,他們不會憑空捏造非常誘人的回測表現,那麼他們能做的,就是反覆進行多次回測,每次都稍稍改變一下回測的時間軸、策略參數、標準和頻率,一直試到滿意的結果為止。
全球最大的指數型基金公司Vanguard曾經發布相關研究,他們發現美國發行的ETF所追蹤的指數已經超過上千檔,尤其在2003年後,市場上發行的指數已經不再是採用傳統市場價值加權權重的最基本建構策略(market-cap weighting),反而採用更多新形態、另類或主動式的交易策略(alternative weighting),但通常採用另類交易策略所建構的指數很難有非常長期實際的績效驗證。
指數建構與ETF發行間的時間軸關係
ETF本身就是追蹤某一個指數,而指數是由指數公司發行,隨著市場上產品的多樣性與種類愈來愈齊全,基金公司肯定需要更多交易策略滿足投資人的需求與吸睛。因此,很多ETF所追蹤的指數之成立日期都不長,甚至成立小於半年的比比皆是,而這類型ETF的回測數據基本上都是「Try」出來的。
上圖可以清楚了解指數創建與ETF發行的關係,新的指數發行會需要很多的數據模擬,找出可以建構漂亮績效的回測期間、參數與策略,就像是打電動我們可以調整難易度參數、角色能力值或是挑最強的隊友。
但是這個指數是否真的表現好,是需要經過真實市場的考驗才會瞭解,也就是指數上日後的表現,就像是球員實際上場比賽的真實成績才具有參考性,但多數投資人資訊有限,僅能參考模擬的數據去作出判斷,導致很多人投資新發行的ETF與基金都是賠錢收場,因為基金公司發行的新產品所追蹤的指數通常成立日期要馬很短要馬都是模擬的數據而已。
新發行的ETF所追蹤的指數成立日期愈來愈短
Vanguard也有觀察到不同時間點發行的ETF有不同的結構。在2003年之前發行的ETF所追蹤的指數,超過6成都是有長期的實際績效可以驗證的,表示這些新發行的ETF有一定程度的真實績效可以做參考,而不是純粹模擬。但在2003年後,隨著市場的ETF產品愈來愈豐富,新發行的ETF所追蹤的指數有接近6成之成立日期短於半年,實際績效可驗證的範圍非常短。
如過新發行的ETF所追蹤的指數成立日期太短,基本上你看到的回測數據大多是模擬的狀況,可能未來會複製相同的走勢,但金融市場每次發生的變化都不一樣,所以這些模擬的數據真的參考就好或是可以不予理會,因為Garbage in,Garbage out,沒有經過較長時間市場驗證的績效表現,真的要盡量避開。
當投資人在研究是否要投資新發行的ETF時,需要盡量避開追蹤指數成立日期非常短的ETF,尤其採用比較複雜與特殊策略的建構方式或是最夯的主題式題材,因為市場上的需求或是回測模擬的績效特別好就發行的基金或ETF到處都是。
銷售警語上我們也可以常常看到,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這句話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是最真實的叮嚀。
我們必須切記,基金公司只是一個賣產品的公司,他為了讓產品賣得好,可以發行許多績效模擬非常漂亮的產品,吸引你的眼球與興趣,但他不會對你投資後的報酬率負責,因為他已經達成目的,而你落入了投資上的陷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理財W實驗室
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1張只要1萬元,回測能打敗0050及0056?3分鐘帶你剖析FT臺灣Smart ETF(00905)的投資重點-Smart智富ETF研究室
▶存金融股能穩賺不賠?走過金融海嘯、一位過來人的經驗:因為這些原因,我不存金融股
▶人人都能學會 ETF加薪術【線上課程】
▶掌握大變局年投資關鍵
理財W實驗室/黃御維 Wilson
我是一名證券分析師,任職證券相關產業,個人投資經驗超過9年,接觸過各種金融商品與投資工具,也遇過市場的大小風浪,我創立「理財W實驗室」是希望傳達更多正確的投資觀念與想法給你,希望你能因為的文章或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減少許多在投資路程的冤枉路。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