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為壓制通膨巨獸,經濟衰退無可避免?回顧美國近50年的歷史經驗:世界經濟恐將硬著陸
撰文者:郭家宏 更新時間:2022-07-15
瀏覽數:11,458
主計處近期公布通膨數據,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3.39%,創下117個月以來新高。雖然高物價讓民眾叫苦連連,但放眼國際,台灣的通膨相對溫和。在美國,4月CPI年增率高達8.3%,就算不計入食物與能源價格,核心CPI年增率也達到6.2%;3月CPI年增率更高,為8.5%,核心CPI年增率為6.5%,皆創下40年來新高。
回顧美國歷史,上一次激烈通膨發生在1970年代,CPI年增率一度飆高到14%,史學家用「The Great Inflation」(大通膨)一詞,描繪1965年至1982年的嚴重通膨現象。若我們將現今的狀況與1970年代的歷史對照,可以看到不少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例如兩個年代都有戰爭,以及聯準會皆採行寬鬆貨幣政策,導致通膨高漲。
圖1:美國百年CPI年增率,可看到1970年代與當今的高通膨態勢
圖片來源:Treading Economics
石油危機、尼克森變法夾擊,催生美國大通膨
油價飆漲是1970年代通膨的重要因素。1973年贖罪日戰爭(第4次以阿戰爭)爆發,OPEC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禁運石油,造成油價飆漲213%,從每桶3.56美元漲到11.16美元;另外,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引發第2次石油危機,油價從每桶14.85美元漲到39.5美元。兩次皆造成美國缺油危機,引發經濟衰退。另外,當時美國越戰失利,加上伊朗人質危機,美國在軍事、外交上接連遭逢挫敗,國內瀰漫悲觀氣氛。
圖2:1970到1983年布蘭特原油走勢
圖片來源:TreadingView
除了油價,聯準會也為通膨「助燃」,而總統尼克森是幕後黑手。尼克森於1969年上任,當時美國深陷越戰泥淖與經濟衰退,為了刺激經濟,尼克森在1970年初替換聯準會主席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讓伯恩斯(Arthur Burns)上任,並對聯準會施壓,要求實施擴張型貨幣政策,壓低利率,提升市場資金,以促進經濟成長。
雖然此舉有美元貶值、通貨膨脹的副作用,但尼克森更害怕經濟衰退。《Secrets of the Temple: How the Federal Reserve Runs The Country》書中紀錄,尼克森曾說,「如果必要,我們會承擔通膨,但我們無法承擔高失業率。」1971年12月,尼克森又宣布拒絕讓聯準會向外國央行出售黃金,維繫美元與黃金價格的布列敦森林體系瀕臨崩潰。
在降息的刺激下,M1貨幣供給量在1971年到1972年間從2,155億美元成長到2,492億,大增15.6%;對照之下,Martin最後一年任期內M1僅從1,987億成長到2,062億,僅增加3.7%。雖然尼克森因為水門案醜聞而在1974年下台,但大量資金熱錢對經濟的影響持續。1969年CPI年增率為5.5%,1970年是5.8%,1974年漲到11.1%,1979年是11.3%,1980年更漲到13.5%,美國人民叫苦連天。
1980年,聯準會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採取激進緊縮貨幣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拉到20%,終於在1982年壓制通膨巨獸,也重建聯準會的信譽,但代價是經濟衰退。美國GDP在1982年衰退1.8%,是美國過去60年來幅度第3大的衰退,僅次於金融海嘯的-2.5%與新冠疫情的-3.4%。而且當初提名伏爾克的美國總統卡特,也毫不意外的因通膨帶來的巨大民怨連任失敗,由雷根勝出。
圖3:1965到1985年美國GDP年增率走勢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新冠疫情加烏俄戰爭,通膨創下40年來新高
2020年代,通膨由新冠疫情與烏俄戰爭引發。2020年疫情爆發,多國封城防疫,供應鏈受阻,為通膨埋下伏筆。為了刺激經濟,聯準會施行降息與量化寬鬆,大量資金在市場流竄,美國政府也對勞工推出紓困措施,再加上疫情限制社交活動,人民消費降低,綜合下來就是儲蓄增加,為隔年的通膨累積燃料。
2021年,致死率較低的Delta與Omicron病毒擴散,歐美改採共存政策,逐步取消封城,商家重新開張,人民回歸正常社交生活,加上封城時的大量儲蓄,推升了美國民眾的消費,商品需求量增加,因此自第2季起,美國CPI年增率即緩步上漲到5%。瑞銀首席經濟學家Paul Donovan表示,這是由需求觸發的通貨膨脹。
圖4: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美國CPI年增率
圖片來源:Treading Economics
雖然需求因素已於2021年底消退,烏俄戰爭卻為通膨添加新的柴火。就經濟規模而言,俄國的影響力小於中美歐等經濟體,但它是原物料大國,戰爭導致原物料與原油價格飆漲,布蘭特原油從每桶85美元漲到120美元,直逼歷史高點。油價上漲也提升運輸成本,進而拉高物價。
另外,俄國、烏克蘭皆是小麥出口大國,聯合國統計,兩國產量分別占全球17%與10%,戰爭導致小麥種植受阻,進而造成糧價飆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調查發現,食物價格指數(Food Price Index)在2月到3月間上漲12.6%,創下史上新高,穀物價格指數(Cereal Price Index)更是上漲17.9%,推升通膨。
除了烏俄戰爭,中國採取嚴厲清零政策,封城加劇供應鏈瓶頸。另外,當今就業率仍低於疫情前水準,給了員工薪資談判籌碼,企業也必須祭出更高薪資徵才,營運成本提升,對物價造成上調壓力。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