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搭1小時公車vs.20分鐘Uber?以為省錢卻是理財盲點,千萬別讓自己時間不值錢

撰文者:畢德歐夫 更新時間:2023-03-03 瀏覽數:6,708

關鍵字:

理財 投資 儲蓄 時間 畢德歐夫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孩子陸續去睡覺,一下子手被玩具廚房門夾到大哭,一下子說不想看書、想要直接看卡通大哭,一下子又是大家爭搶一些小玩意大哭⋯,真的想要一點清淨只剩下這種深夜時光,也難怪許多家長都很珍惜這種獨處的「自由」,尤其是平常大家上班很累,如果還要監督功課、看聯絡簿、檢查讀書進度,真的是不發脾氣都很難。

即便已經是2個孩子的爸,也不會特別鼓勵人家一定要生,一切利弊得失想好就好,以後別自怨自艾,都好——要照顧好別人之前,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


綜觀大多數人的投資理財問題,除了觀念不對之外,最常見的就是:「日常都不夠用了,還存錢?」

有時候這種事還真是沒辦法,因為再怎麼節省,總是有個底線,賺錢則是無上限,所以節儉是一個態度,追求過度節儉反而不對。例如,明明搭計程車可以走快速道路,大概20分鐘就到了,但為了省錢去等公車,要花上1小時。這種事情,學生時代也許還可以做,不過出社會後就不太能做這樣的事,除非時間真的太廉價,每個小時值不了多少錢,那就另當別論。

投資理財,重點是持之以恆

很多投資的方法,像是有人買大盤指數型ETF,也有人買配息商品,或者有人用存股方式做投資,保守一點的人會去買儲蓄險,也有很多人先買一間自住房等等,什麼方法都有人成功,也都有人失敗——買指數型ETF,發現大盤連跌5天很害怕,還是賣一賣算了;也有買了保險,結果沒幾年發現繳不出保費,只好解約,權益損失一大半。這種案例,身邊朋友也都經歷過,真的很可惜。

至於買房自住就穩賺?倒也不一定,令人難過的是,真的有人買了之後幾年,結果繳不起房貸,只好賤價急售或就進入法拍,這些也都是身旁親友實際發生過的事情。

投資理財的關鍵,有幾點我認為「遠勝過」報酬率的比較,那就是可行性、可持續性。有些人的個性就是提心吊膽,有一些是收入極不穩定,那他們所能承擔的風險就會更低一些;如果沒有記帳的習慣,建議他記帳還會被說「很麻煩,有什麼好記」,這種人往往容易發生的狀況就是「錢不知道跑哪兒去」,然後成天說錢不夠用。

因此,投資理財是否卓越出色的癥結點,不是什麼商品最好賺,或者什麼策略最優質,談這些都太武斷了,還是要看各項基本功到底能不能做好。每個月的現金流都很微弱,做什麼都沒把握,但另一種狀況是,現金流明明還算豐富,結果存款率卻很低,這就要從記帳著手,了解為什麼每個月家庭收入有15萬~20萬元,卻只能存5萬元?

假使夫妻年收入合計超過400萬元,照理來說,即便在雙北地區,也不至於很難過日子,為什麼還會有莫名的焦慮感,甚至急著想要投入一筆錢去股市裡求大賺?這就很弔詭了,即便雙方原生家庭都很普通,夫妻合計年收入超過400萬元,不應該會變成這個狀況才是。

想進股市,當然要先有一筆錢無庸置疑,畢竟若連存款都沒幾萬元,要做什麼策略都是想太多。

那麽,有了一筆錢,為什麼不是用健康悠然的態度去面對股市,而要用焦慮慌張、貪心求快的態度去做投資?這邊要檢討的,其實是自己的內心為何這麼不安?有時並不是真的缺錢,而是因為部分不當的消費或者心中對於職場的不滿所致。

那這些跟股市有何關係?一點關係都沒有,股市不會因為我們買了2個名牌包,就覺得這個月好像手頭有點緊,因此送上2根漲停板,讓我們把錢賺回來。我們花掉多少錢,並不代表我們有多少財富,花了錢之後「身上還剩多少錢」,這才是我們比較關心的,也是家庭理財最該重視的事情。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