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術

除權息行情是什麼?領股利還是賺價差?該怎麼參與?一文解答除權息疑問

撰文者:李科諺 更新時間:2024-06-05 瀏覽數:3,538

關鍵字:

股利 配息 價差 現金 除權息行情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1.除權息行情為一年一度的盛事,投資人將藉由公司的股利政策,判斷該公司的價值。
2.部分股票不只除權更除息,兩者計算方式不同,若同時發生則先除權再除息。
3.領取股利固然高興,但需留意每家公司填權息能力不同,避免賺了小錢賠了大錢。

除權息行情是什麼?
除權息後股價變動怎麼算?
除權息行情操作方法
除權息行情要注意什麼?

台灣股市每年一度的重頭戲,除權息旺季即將到來,每年6月左右將陸續有股票進行除權息(部分公司為季配或半年配,但多數公司為年配);公司宣布除權息資訊後,常常可能會出現一波反應除權息行情的走勢,吸引著投資人進場,那除權息行情到底是什麼呢?


除權息行情是什麼?

每間公司依據營運狀況的不同,決定當年除權息的額度,由於與經營面息息相關,投資人可根據公司所宣布的股利政策,來判斷該公司的投資價值,並推估當前股價是否被高估抑或還有潛力,因此在除權息前後,股價容易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所以被稱為除權息行情。

Tips:
除權息是統稱,泛指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詳見表1),
除權:以「股票」配股給股東,稱為股票股利(配股)。
除息:以「現金」發放給股東,稱為現金股利 (配息)。

表1:華南金(2880)近5年股利政策

股利所屬年度(年)

現金股利(元)

股票股利(元)

合計(元)

2023

1.20

0.10

1.30

2022

0.59

0.00

0.59

2021

0.78

0.34

1.12

2020

0.27

0.26

0.53

2019

0.56

0.56

1.12

註1:所有股利政策欄目皆取自小數點後第2位。

註2:由於股利政策是反應前1年的營運績效,因此股利政策歸屬年度,與實際發放年度會有1年的落差。例如:股利所屬年度為2023年,但實際發放年度為2024年。
資料來源:XQ全球贏家
整理:李科諺

除權息後股價變動怎麼算?

1.除息參考價計算

除息參考價=除息前股價-現金股利(元)

舉例:A股票除息前股價100元,每張市值10萬元,每股配發5元現金股利的情況下,除息後股價雖變為95元(100元-5元)。但投資人的總資產價值並不會因除息股價變低而變少,原因如下。此外,若除息後股價超過除息參考價時,就稱為「填息」。

除息前股價100元,股票市值10萬元(=1,000股x100元)。
除息後領取5,000元現金股利,股價變為95元,股票市值9萬5,000元(=1,000股x95元)。
總價值仍為10萬元整,只是部分轉為現金。

2.除權參考價

除權參考價=除權前股價/(1+股票股利(元)/股票面額)

台灣股票每股面額多為10元,但有部分公司另有規範,例如:綠界科技每股面額為1元;另外也可從公司名稱做觀察,若名稱後有一顆「*」,即代表這檔個股是面額非10元的公司。

舉例:B股票股價100元,每股配發3元股票股利,等於1股配0.3股(=股票股利3元/面額10元)
除權後股價76.92元(=100元/(1+股票股利3元/面額10元))(取至小數點後第2位無條件捨去),若除權後股價超過除權參考價時,就稱為「填權」。

同上段填息說明,投資人的總資產價值也不會因除權股價變低而變少
除權前股價100元,股票市值10萬元(=1,000股x100元)
除權後會多持有300股,總持有股數1,300股,每股76.92元總市值約當10萬元(=1,300股x76.92元)


3.除權息參考價

除權息參考價=(股價–現金股利 )/(1+股票股利(元)/股票面額)

備註:先除權再除息,因此分母為除權後金額

例如:C股票股價100元,每股配發5元現金股利及3元股票股利,除權息參考價73.07元(=(100元-現金股利5元)/(1+股票股利3元/面額10元)(取至小數點後第2位無條件捨去),而除權息後股價超過除權息參考價時,就稱為「填權息」

注意:以上皆為參考價,實際開盤時可能因其他因素,使得股價與參考價有落差!

除權息行情操作方法

理想情況下,在除權息前若能以低於除權息參考價買入股票,並在填息後以高於買進價賣出,不僅可以領到股息還能賺到價差。但除了直接參與除權息外,借助行情的波動也可以有獲利空間。 

1.除權息前買入並賣出

有些個股在除權息資訊公告前後,便會有預期效應(公告日與除權息日不同日),因而反應在股價上而出現一波漲勢,投資人可借機利用上漲行情去賺到價差。這做法會在除權息日前賣出,雖沒有直接參與到除權息的股利政策分配,但可以省去除權息後股價變動、未來會否填息等不確定因素,令資金有更靈活的應用。

例如:華南金2024年4月29日公布股利政策為現金股利1.2元、股票股利0.1元,4月29日的收盤價為23.4元,5月6日股價最高來到25.5元,數日內股價漲幅已達9%左右;而2023年除權息時(股利歸屬年度2022年)共花費93天左右才填息成功;近5年來華南金填權息速度都超過60日以上,當中2022年更是未有填權息,因此未必要參與除權息,利用股利政策公布後的股價波動投資人也能吃到豆腐(詳見圖1與表2)。

圖1:華南金走勢圖

資料來源:XQ全球贏家 整理:李科諺

表2:華南金近5年填權息速度

除權息年度(年)

現金股利(元)

除息前股價(元)

填息天數(天)

股票股利(元)

除權前股價(元)

填息天數(天)

2024

1.2

尚未除息

0.1

尚未除權

2023

0.59

21.6

93

未發放股票股利

2022

0.78

24.35

未填息

0.34

24.35

未填息

2021

0.27

21.1

63

0.26

21.1

63

2020

0.56

20.15

大於360天

0.56

20.15

大於360天

2019

0.55

21.5

72

0.55

21.5

72

2018

0.5

18.65

191

0.45

18.65

191

資料來源:玩股網
整理:李科諺

2.除權息後買入,填息後賣出

有些股票,在除權息前,因為大戶基於稅務考量,會放棄除權息,但在之後買回。或是部分強勢股或當紅題材,在除權息之後,因為股價「看起來」變低了,也會吸引一部分買盤,帶動一波填息行情。如果權息值小,甚至有除權息當日便填權息的情況出現。在除權息日當日或其後數日的買入操作,在期後的上漲到部份填息或全部填息後賣出,也是一種常見賺取除權息資本利得的手段。

例如台積電(2330)2024年3月18日除息,當日最低價754元,上演秒填息,強勢填權息的個股,意味著投資人認為股價仍有成長空間,因此趁勢買入之後續漲機率高,可以看到在3月21日股價便重回780元以上,即便沒有直接參與除權息,但仍能賺到3%以上的漲幅(詳見圖2)。

圖2:台積電走勢圖

資料來源:XQ全球贏家  整理:李科諺

3.除權息前買入,填權息後找機會賣出

市場火熱時,為了怕個股在除權息當日就跳空大漲,有時會趁還未進行除權息前,先行買入股票,並預計在部分填息或全部填息後賣出,這樣不只能領到股息又賺到價差。

例如聯發科(2454)2024年1月4日除權息,除息前股價953元,而後花費27日填息完成,股價在3月8日最高更來到1,275元,除息前後股價漲幅逾33%,投資人股利與價差雙賺(詳見圖3) 。

圖3:聯發科走勢圖

資料來源:XQ全球贏家 整理:李科諺

除權息行情很吸引人,但影響因素眾多,市場預期、公司基本面等。都會左右投資人對該股的評估,因此除權息行情未必都能帶來正向收益,在進行相關操作前,應評估相關風險而後做出投資決策。

除權息行情要注意什麼?

股利政策與經營面關係密切,所以除權息行情對股價也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那投資人該怎麼判斷呢?可從幾點切入作為考量。

1.基本面考量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每年的營收,扣除營運成本、稅收、投資等…要素後的盈餘,雖在投資人的角度而言,配發愈多愈好,但若公司將多數盈餘都分配在股利政策上,則可能意味該產業目前沒有擴大投資必要,或是資金過剩,未來潛在的成長機會可能較低,因此投資人若是以長期投資為出發點,則需留意該公司未來發展性。

2.股東權益與填息能力

股利政策有分除權與除息,除權雖可增加股東持股,但同時也將稀釋股東持股比率;除息投資人雖能拿到現金,但也可能出現除息後填息困難的狀況,因此公司的填息能力要列入考量(詳見表3) 。


表3:中華電(2414)近5年填息速度 

除權息年度(年)

現金股利(元)

除息前股價(元)

填息天數(天)

2023

4.7

121.5

160

2022

4.61

130.5

未填息

2021

4.31

115.5

119

2020

4.23

116.5

大於360天

2019

4.48

112

57

註:2022年除息前股價雖達130.5元,但當年填息困難,因此投資人要考量是賺價差還是領取股利為主。
資料來源:玩股網
整理:李科諺

聯電(2303)近5年填息速度

除權息年度(年)

現金股利(元)

除息前股價(元)

填息天數(天)

2023

3.6

53.3

184

2022

3

49.3

226

2021

1.6

50.8

2

2020

0.8

16.8

7

2019

0.59

14.9

133

註:除了2020年與2021年受到吃到晶圓代工題材紅利外,其餘年份填息天數都超過百日。
資料來源:玩股網
整理:李科諺

在了解除權息的計算方式,及公司的基本面與歷年填權息能力外,投資人在投資前仍有幾點需留意:

1.市場現況

產業不同(傳產業與科技業)、投資環境、行業趨勢(半導體、鏡頭、記憶體等)及當紅題材(AI議題)等其他相關因素,都會影響股票表現,因此應根據市場環境評估,是參與除權息行情的風險和回報是否符合個人投資要求。

2.投資偏好

投資人應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力,判斷是否參加除權息行情。積極型會較偏好資本利得,穩健型則注重存股與未來發展,兩者風險承受度有差,因此有人在除權息行情中追求價差機會,有人則趁勢布局。

延伸閱讀
為什麼填息才是真的賺錢?除權息是什麼?一文看除權息絕不能錯過的重要日程
3步驟2面向 賺除權息行情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