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股點評
美國關稅衝擊恐來襲!台灣科技業該如何應對?對半導體企業影響其實很有限?
撰文者:Chris自由之路 更新日期:2025-02-10
瀏覽數:4,943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川普上任後動作頻頻,針對「關稅」的種種發言,對於仰賴傳統國際分工、自由貿易體系的台灣科技業來說,壓力明顯加劇。地緣政治帶來風險與機遇並存,生產據點多元化,可能是減少關稅衝擊,保持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川普重啟貿易戰,加速供應鏈重組與區域化。2025年台灣半導體、電子代工產業究竟會受到多大衝擊?機遇與風險並存,成為關鍵樞紐?但面臨的成本提升和地緣風險也不容小覷!
產業1》半導體產業
1.主要公司衝擊「台積電(2330)、聯發科(2425)」
川普政府在2025年重啟貿易戰後,「半導體產業」首當其衝。川普曾直接點名:「絕大部分的晶片生意都跑到台灣」,揚言要對半導體產品加徵高額關稅。這對台積電等...晶圓代工龍頭形成不確定性壓力,但實際影響可能有限。
由於台積電屬於中間財供應商,被課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給下游客戶,例如:蘋果(Apple)、輝達(Nvidia)、美超微(AMD)等...,僅推高美國科技公司的成本,也傷害美國消費者。美國智庫則警告,若對台灣半導體課徵極高關稅,可能重創美國本土科技業,導致廠商因成本升高而外移。
2.全球供應鏈變動
新一輪貿易戰也加速半導體產業鏈的重組與「區域化」趨勢。自2018年首次貿易戰後,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碎片化已逐漸顯現;2025年川普政府更強調「美國優先」,可能對多國商品(包含台灣)一律徵收高關稅,並要求製造回流美國。台積電、聯發科等...台廠為因應,近年已在美國、日本等地投資建廠,分散風險。
不過,台積電創辦人曾感嘆「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已死」,顯示地緣政治風險下,供應鏈要回到過去「自由分工」的模式已愈發困難。
3.轉單效應與潛在利多
美中科技對抗也為台灣半導體帶來一定轉單機會。由於美國對中國實施先進晶片禁售,中國企業若無法取得美系高階零組件,會改向台廠尋求替代。此前華為被制裁後,中國手機業者一度增購聯發科晶片,就是典型的轉單受惠。
同時,美國為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也轉向台灣採購更多晶片及零組件,致使台灣對美國的出口上升。長期而言,中國也在加速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但短時間內仍難以取代台廠的技術優勢。
產業2》電子代工產業
1.供應鏈重組的受益
美中供應鏈重組使台灣電子代工廠,例如:鴻海(2317)、和碩(4938)、廣達(2382)等...,有機會扮演更關鍵的角色。由於它們產線分散在中國、東南亞、美國等...多地,當美國提高對中國或墨西哥產品的關稅時,歐美客戶更傾向找具備「多地生產」能力的代工夥伴。
自2018年起,台廠就陸續在越南、印度、墨西哥擴充產能,以因應美方關稅政策;2025年川普再次發動貿易戰,更進一步推動轉單效應,台廠承接部分原屬中國的代工訂單,成為美中緊張局勢下的受益者之一。
2.關稅與成本挑戰
另一方面,貿易戰也帶來成本提升與布局調整的壓力。若台廠的產品仍在中國生產,再出口到美國就會直接面臨高關稅,價格競爭力下滑。不僅如此,對墨西哥、加拿大課稅也衝擊在當地設廠的台廠。
為此,台廠普遍採取多元策略:
策略1:與客戶協商調價、分擔關稅成本。
策略2:擴大在東南亞、印度等地的產能。
策略3:在美國本土投資建廠,針對高端或低批量產品於當地生產。
策略4:這些舉措可分散政治和地緣風險,但也意味著管理與人力成本增加。
3.產能移轉與在地化趨勢
電子代工業正走向「生產據點多元化」。台廠通常保留中國做內銷市場及非美訂單,針對北美市場則在越南、泰國、墨西哥或美國本土建立替代生產線。藉此,同時保護美國大客戶的需求,也避免自身在關稅政策下遭受過大衝擊。
產業3》其他科技產業
1.光電與面板
美國若對中國電子成品課徵高關稅,台灣廠商可趁勢承接部分訂單。過去就有面板廠因應貿易壁壘,將顯示器組裝遷回台灣,以確保輸美價格競爭力。這種回流雖增加成本,但在稅負與產能配置上可找到折衷。長遠來看,台廠或能在中高階顯示器市場提升市占率。
2.網通設備
網通產業提早因應美中摩擦,將中國產線部分轉移回台或移往東南亞。對美國客戶而言,能避開高關稅的供應來源尤為珍貴;因此,擁有全球據點的台廠順勢接到更多轉單。預計在5G、資安等領域,台灣網通廠商有機會擴大版圖。
3.AI與高階科技
美國對中國AI晶片出口管制,間接拉抬台灣供應鏈需求。台積電在先進製程幾乎獨占地位,全球多家AI晶片大廠都須仰賴台廠生產。另一方面,中國積極推動「國產替代」以應對封鎖,但技術差距尚需時日追趕,台灣在AI晶片代工領域短期內仍占據優勢。
4.電動車供應鏈
美國大力發展新能源車,並可能限制中國電動車產品進入市場,這讓台灣零組件供應商有機會承接更多美方訂單。鴻海、和碩等...都在美國或東南亞投資電動車產線,預計未來歐美車廠的電動化轉型將進一步擴大台廠的出貨比重。
5.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角色變化
綜上,台灣正在從過去「中國供應鏈一部分」的角色,轉型為「以美國市場為主體」的關鍵樞紐。台灣與美國的科技合作更加緊密,如:半導體、網通、電動車等...;同時對中國的依賴度相對下降,也帶來兩岸供應鏈可能逐漸鬆動的隱憂。整體來說,在美中對抗延續的情勢下,台灣科技業擁有技術及區位優勢,利大於弊,唯須持續在地緣風險與多元布局上作出調整。
本文獲「Chris自由之路」授權轉載,原文:2025年川普新貿易戰對台灣科技業的影響分析
延伸閱讀
▶實測》投資詐騙群組到底在做什麼?詐騙話術大公開
▶正2投資法輕鬆打敗大盤?不要忽略這3個因素,達人:可利用雞蛋理論操作
▶投資也有MBTI?巴菲特、約翰博格...從5大類型中找尋最適合的投資法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