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你正視過內心黑暗面嗎?擁抱陰影、轉換觀點,幫助自己開創人生新視野

撰文者:經理人 / 尤韻蓉 更新時間:2025-07-04 瀏覽數:1,158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陰影是隱藏起來、沒有看到的自己,也是我們內心厭惡的一塊,「一個人不願意成為的那種東西。」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很了解自己,沒有什麼陰影」,但榮格強調,每個人都有陰影,只是因為它存在於個人無意識,若不刻意探索,很難知道自己的陰影是什麼。

在生活或職場上,是不是總有一些讓你反感的人?比如說搶著發言、愛出風頭的同事;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的另一半;喜歡炫耀自己成就的朋友…,這些人做的事情總讓你感到很火大。然而,從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C.G. Jung)的角度來看,會有那麼大的反應,可能是因為那些讓你厭惡的特質,正是你內心深處渴望卻不敢展現的,比如說你也想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或是也想懶散一下。

這些我們未曾注意到、被壓抑的特質或行為模式,榮格稱為「陰影」(shadow)。


不舒服的人事物,可能來自內心未察覺的陰影

《擁抱陰影》解釋,陰影是隱藏起來、沒有看到的自己,也是我們內心厭惡的一塊,「一個人不願意成為的那種東西。」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很了解自己,沒有什麼陰影」,但榮格強調,每個人都有陰影,只是因為它存在於個人無意識(unconscious,即我們無法直接察覺的記憶與經驗),若不刻意探索,很難知道自己的陰影是什麼。

當人們沒有意識到陰影的存在,它會不斷透過外在世界向我們顯現,讓我們陷入痛苦與困惑,並在相似的情境中不斷重蹈覆轍。

既然陰影隱藏得這麼深,我們為什麼還要試圖找出來?原因是,陰影就像一道傷口,每當被觸碰到,就會有不舒服的反應,如果一直沒有處理,可能會在某個時刻爆發。

比如,對個性溫和的人而言,引發衝突可能是他的陰影,每當遇到快要吵架的場景,他會選擇退縮,但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導致身心失衡,或某天情緒失控,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心理疾病;相對地,如果了解陰影,溫和的人知道自己也有憤怒的權利,因此學會適時堅定立場,而非一味忍讓。

圖片來源:經理人

然而,陰影是怎麼形成的?《擁抱陰影》解釋,在成長過程,我們會將天賦特質分為「社會允許」、「社會不允許」2種類型,被社會接受的特質會繼續發展(也就是人格面具),例如努力向上、奉公守法等,但不被允許的那一面不會消失,而是變成我們的陰影,成為「沒有活出來的自己」。

英國分析心理學協會(Society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指出,從兒童成長到青少年的過程,人們會從父母或照顧者接收到訊息,告訴我們哪些行為、哪些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不被接受的會被壓抑成為陰影,當父母對這些不被接受的東西態度愈強烈,人們對自己的陰影就愈有敵意。例如,在孩童時期,父母透過懲罰,讓孩子知道表達憤怒是不好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就會對表達憤怒感到羞恥。

這些討人厭的事,真的有那麼糟糕嗎?

想要知道自己有哪些陰影,很難直接覺察,但是可以透過「投射」(projection)找到線索。投射指的是,我們會將內心不喜歡、否定的特質和行為模式,對比到他人身上,解釋成是他人的缺失。

《圖解榮格心理學》指出,投射是讓我們自以為沒有表現出像對方那樣令人討厭的作為,例如一個十分有自信的人,看到畏畏縮縮的人,覺得很討厭,但實際上,這可能是因為他內心深處也有類似特質,或有什麼原因導致他不喜歡看見畏縮、懦弱的行為,只是他自己沒有發覺。

投射最常見的情境之一,就是跟另一半相處的時候。想一想,有沒有一些你很受不了對方的地方?像是東西不放回原位、沒規矩,你看到之後總是忍不住念對方,對方回嘴後就開始吵起來——「沒規矩」可能就隱藏在你的陰影裡。

或許內心深處的你,也渴望不按規則做事,可以試著把界線放寬一點,你可能會發現,不用每件事都按照規矩會感到更輕鬆。所以,下次遇到令人惱怒的人事物時,不妨可以反思,為什麼自己有這樣的反應?是不是其實你也有這樣的作為、特質?再進一步思考,這些討厭的事情,真的有那麼糟嗎?

陰影不一定是「黑暗面」,利用投射行為找出潛能

陰影不一定都是負面的,也可能是正向陰影(positive shadow),《榮格心理學指南》指出,這是被潛抑的個人正向部分,會投射在受人敬佩或是自己喜愛的對象身上,例如崇拜某個藝術家、愛上某個具有冒險精神的人等,這些正向的陰影,則可能抑制了個人的潛能。

比如,一個從小被教育「虛懷若谷才是美德」的人,可能會壓抑自己的自信與競爭力,這些特質被丟進陰影之中,因此他可能會崇拜很有領袖魅力、敢於競爭的人,但他忽略了自己也有自信、競爭的一面,如果未能發揮,他可能一輩子都只能謙虛忍讓。

《擁抱陰影》作者羅伯特.強森(Robert A. Johnson)以自己為例,他曾經很崇拜人道主義醫生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有音樂、醫學、哲學博士學位,而且還是人道主義者,他甚至曾夢到吃掉對方,他認為這個夢,是在暗示他要變成史懷哲。

如果仔細檢視,他的確有機會變成像史懷哲一樣,博學多聞又能幫助別人,只是他從未想過這個可能,故未能進一步研究如何發展這些特質。羅伯特認為,如果我們能看見正向陰影,並且不只是投射到對方身上或羨慕對方,就有機會發揮更多自己的能力。

當我們注意到自己崇拜他人或是厭惡他人的投射行為後,就有機會找出自己的陰影。

《中年之路》提到,陰影意味著所有未被允許表達的生命,如果壓抑,生活會變得僵化呆板;而陰影具有潛在的治療意義,對自己認識愈多,愈能活出自我潛能。

接受不同面向的自己,活出更有彈性的人生

要活出最完整的人生,需要對自己的陰影與人格面具都加以了解,一個是壓抑、未被發現的自己,一個是想對外展現的自己,兩者的關係,就像光明與黑暗,是一體兩面的。

《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指出,在個體化(individuation,個體與無意識對話、整合內在各部分,最終變成完整的自己)的心理發展過程中,「除掉人格面具的認同」與「整合陰影」要同時並進,最理想的狀況是,擁有一個堅強的自我,能同時覺知人格面具與陰影。

那麼,要怎麼將陰影整合為自己的一部分?《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提出3個做法:首先,接受陰影的存在;其次,覺知它的特質,謹慎關注自己的心情、幻想與衝動;第3,準備長期持續地調整——要覺察到陰影,比較容易的做法就是,當別人令我們感到不舒服時,可以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在《日常生活的榮格心理學》線上課程中,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的榮格分析師鄧惠文提到,遇到陰影時,要先意識到自己處於陰影時刻,接著試著轉換觀點,挑戰既有思考體系。

舉例來說,在戀愛關係中被分手,通常會感到崩潰,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此時的陰影就是「不被愛」。不妨可以思考,「不被愛」這件事真的這麼糟嗎?也許你會得到「為了堅持自己的底線,所以對方才不愛自己」的答案。面對陰影,思考自己既有的想法,有機會從中找到不同的想法,開啟更多可能。

擁有陰影是正常的事情,為了融入社會,人們會學習扮演社會期待的角色,戴上人格面具。《擁抱陰影》提到,這是人生前半部在做的事,但到了人生後半,人們會專注於恢復人生的整體性,會開始注意到那些令人不舒服的部分,去面對並接受它是生命的一部分,這能讓人心情更穩定,也能活得更圓滿。

圖片來源:經理人

圖片來源:經理人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原文:有些人總讓你特別火大?你討厭的特質,暗藏著自己未察覺的黑暗面!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如何跟「自以為」什麼都懂的同事打交道?資深顧問:用3招好好治他
下了班依舊忙碌,待辦事項彷彿永遠不會變少?你可能是「過度成就者」!
常常快樂不起來?人生教練:養成6個習慣,避免「災難化思考」影響生活
晚上自由時間很珍貴,捨不得睡?達人分享經驗,5招更能掌握人生主控權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提升績效。
為全國行銷企管月刊銷售 NO.1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