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獲利術

怪老子解答》ETF被清算下市,投資者會不會血本無歸?

撰文者:怪老子 更新時間:2021-12-01 瀏覽數:92,93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投資個股,除了擔心股價下跌,更擔心公司倒閉或下市;因為當公司決定解散,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會優先賠償給債主,或支付欠薪、資遣費給員工,股東往往只能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

那麼,投資ETF若也遭到清算,會不會也變成一場空?


自2003年台灣ETF市場開始交易以來,截至2021年已有超過30檔ETF下市;然而ETF本質上既然是基金,即使被清算,也不至於落得像股票一樣的下場。這是因為不管是投資哪一種基金,所有權都屬於我們投資者,而非發行ETF的投信。

投信只是負責操盤,投資者的錢會按照法令規範,放在另一個保管銀行;萬一發行機構出現財務危機或倒閉,基金資產才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ETF公開說明書的費用明細當中,有一個項目是付給保管銀行的「保管費」。

出現2狀況,ETF會面臨清算風險
那麼,在什麼樣的狀況下,ETF會被清算?除了基金公司倒閉之外,當發生以下狀況,就會按照投資信託契約當中的規定辦理下市:

狀況1》股票或債券型ETF規模太小
屬於證券投資信託ETF的股票型ETF及債券型ETF,若「基金淨資產價值(簡稱淨值)最近30個營業日平均值」太低,就必須下市;其中股票型的下市門檻是低於新台幣1億元,債券型則為2億元。

由於ETF成立時的淨值規模多為2億元或3億元,若操作順利,基金淨值理應逐漸升高;或者有愈來愈多投資者申購,使基金追加募集,都會讓基金淨值愈來愈龐大。因此當股票型及債券型ETF淨值降低到1億元、2億元以下,原因之一是基金所持有的一籃子標的出現長期虧損,另一個原因就是遭到投資者從初級市場大量贖回,也會使得基金淨資產大幅降低。

例如2019年下市的富邦發達、富邦金融、FH香港,或是2020年下市的國泰日本正2與反1等,都是股票型ETF,下市原因都是基金淨值近30個營業日平均值低於新台幣1億元。

其中以富邦發達這檔ETF為例,追蹤的是臺灣發達指數,成分股包含了眾多傳產龍頭股,根據2019年11月的基金月報,成立11年多的累積績效也有85.26%;然而可能未受投資者青睞,當時的基金淨資產僅剩約3,400萬元。這檔ETF的最後交易日為2019年12月12日,收盤價為49元;而在隔年1月完成清算後,投資者可分配到的每單位金額約為49.65元,並沒有出現血本無歸的情況。

尚未開始投資的人,不一定會去留意到基金淨值規模的問題;若真的不想投資到可能會下市的ETF,投資前也可以將此列入選擇ETF的條件。

狀況2》期貨信託ETF淨值過低
若為期貨信託ETF,就完全是另一種狀況了,這類ETF下市的門檻為以下兩者之一:

1.最近30個營業日的基金平均單位淨值,較其最初單位淨值累積跌幅達90%時:也就是說,假設ETF發行時的每單位淨值為20元,那麼一旦近30日平均值低於2元,就必須下市。

投資者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已經下市的「元大S&P 原油正2」及「富邦VIX」。2020年年初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石油需求,加上產油國減產協議破局導致油價大跌,元大S&P 原油正2於當年3月16日~3月18日的每單位淨值,暴跌到2元以下,到達當時「近3個營業日平均每單位淨值低於2元」就要下市的門檻。

不過,當時金管會在3月19日當天宣布放寬下市門檻,將「近3個營業日」拉長為「近30個營業日」,並且增訂豁免條款,也就是因國際金融情勢變化而出現大幅波動,可豁免前述下市規定。因此元大S&P 原油正2得以在當年9月底之前得到豁免,又繼續在市場上交易。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