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迎接家庭結構改變後的第1個報稅季
新婚夫妻如何申報所得才有利?
撰文者:林竹
更新時間:2022-05-01
瀏覽數:30,182
每年5月的報稅季,對不少家庭來說,荷包又要瘦一圈了。而對剛新婚的夫妻來說,則要苦惱從單身變成已婚,薪資或各項所得應該分開計算或是合併計算,哪一種選擇對納稅義務人才有利?
對此公勝保經市政業務中心迦得事業部體系總監蕭家君指出,已婚夫妻只有在婚後第一次報稅時,可以選擇分開申報或合併申報,之後每年都必須合併申報。舉例來說,一對夫妻在2021年10月結婚,則2022年5月申報所得稅時,可以在分開與合併中擇一申報,之後就必須合併申報。不過,若是新婚夫妻雙方的年收入合計在81萬6,000元以內就能免稅,因為2人的免稅額、有配偶的標準扣除額與薪資特別扣除額總和就是81萬6,000元(詳見表1),因此沒有小孩的新婚夫妻,若年收入合計在該金額內,可以不用繳納所得稅。
夫妻必須合併申報
但是計稅方式有分3種
但是,一旦收入超過就要申報所得稅了。至於申報時要怎麼做呢?夫妻報稅前應要搞懂,雖然可以合併申報,但是卻有不同的計稅方式,分別為「合併計稅」、「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各類所得分開計稅」等3種。
其中「合併計稅」為納稅義務人、配偶與受扶養親屬之薪資與各類所得合併計算,適合小資家庭,或夫妻一方低收入,甚至無收入,或兩人收入差距懸殊,以夫或妻任一方作為納稅義務人即可,其公式為:
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所得總額-免稅額-標準╱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額-基本生活費差額)×稅率-累進差額
如果是高收入,例如:個人年收入超過百萬元以上的夫或妻,就適合分開計稅。若是雙薪家庭,夫妻2人的收入都以「薪資」為主,就建議選擇「薪資所得分開計稅」,也就是納稅義務人、配偶,以及受扶養親屬之薪資分開計算稅額;其餘各類所得合併計算稅額,建議可以選擇以所得高的那方,作為納稅義務人。蕭家君表示,會這麼選擇的原因,在於所得較高者,適用的扣除額較多,節稅效益相對較顯著。如果不慎選錯了納稅義務人,可能會讓夫妻多繳一些稅負了。
舉例來說,夫妻2人的收入都以薪資為主,先生的年薪為200萬元、太太的年薪為100萬元,2人沒有其他類所得收入,也沒有小孩,而且選擇「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如果以收入較高的先生為納稅義務人,只需繳稅20萬7,440元;如果以收入較低的太太為納稅義務人,則要繳稅23萬1,400元(詳見表2)。「如果是夫妻合併計稅,要繳的稅額更高達30萬2,200元,最大差額約10萬元,因此高薪族分開計稅相對有利。」蕭家君解釋。
至於夫妻的收入薪資都不高,而且又以各類所得為主,又要怎麼報稅呢?蕭家君建議,如果是這類夫妻,應該採「各類所得分開計稅」,也就是納稅義務人、配偶,以及受扶養親屬的各類所得分開計算稅額。這種計稅方式適用於所得結構多元,而且金額相加大於薪資收入的家庭,建議以所得較低的一方為納稅義務人,才能減少稅額的支出。
一旦夫妻分居或離婚,又要怎麼報稅?蕭家君表示,若是分居,必須分居不持續共同生活超過6個月,而且有向法院聲請財產分別制或已經取得通常或緊急保護令者,就可以申請分開申報。
若是夫妻雙方走上離婚一途,則以離婚登記日或法院判決日計算,離婚當年採合併申報,隔年可以選擇合併或分開申報,之後就各自申報。舉例來說,夫妻在2021年3月離婚,當年5月仍要合併申報、隔年可以選合併或分開申報,2023年兩個人就各自申報。
今年報稅聚焦4大重點
其中基本生活費調高1萬
另外,談到所得稅申報,民眾一定要先了解有哪些新制,以下就整理了今年報稅4大重點,讓大家報稅更上手。
重點1》基本生活費調高為19萬2,000元
受到2020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提高,2022年綜合所得稅申報,每人基本生活費用將調高1萬元,變成19萬2,000元,因此多口之家受惠最多。
重點2》未上市櫃股票買賣須課稅
如果在2021年有買賣未上市櫃股票,並且有獲利,今年報稅就必須設算最低稅負;一旦個人最低稅負金額超過綜合所得稅之稅額,就要補繳差額。
重點3》2021年6月30日前交易的預售屋要納稅
房地合一2.0在2021年7月1日上路,將預售屋交易納入稅制中;民眾若是在去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有預售屋買賣,仍屬舊制財產交易所得,必須申報今年的所得稅。
重點4》手機報稅可編修內容
現在民眾也能用財政部所推出的「手機報稅2.0」來報稅,而且今年還能編修扣除額與增列扶養親屬項目。另外,今年也首度擴大運用線上AI稅務智能客服,以民眾最常出現的報稅疑問為基礎,搭配主動式問答架構,提供24小時線上諮詢服務,解決民眾稅務問題。
2021年民眾如果有領到政府所發放的疫情相關津貼補助,或是政府贈與的「五倍券」,統統免計入所得。
延伸閱讀
▶存ETF領息,為什麽實際免稅額和自己試算有落差?小資女佑佑:股利免稅額這樣算才正確-Smart智富ETF研究室
▶5月報稅季來臨!若採列舉扣除,這2種保費不受扣除額上限限制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