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沒說的事

白天當CEO,晚上當作家

郭敬明:把寫作變好生意

整理者:彭媁琳、採訪者:朱紀中、彭媁琳 更新時間:2012-02-01 瀏覽數:35,316

問:創辦《最小說》想要傳達的理念是什麼?「郭敬明」或《最小說》的成功模式可以複製嗎?

答:我是從青春文學起家的,比較了解年輕人對文藝強烈的渴望,但又找不到他們喜歡看的東西,畢竟年長的人編出來的刊物,不一定對他們的胃口,這是我創辦雜誌的初衷,想帶給他們一個陪伴他們成長的雜誌。


另外,作為商業運轉的訴求,《最小說》扮演著我們公司平台的作用,我們利用這個平台,不斷去打造作家、培養作家,同時從這個平台去把這些作家的價值回收,幫助我們獲利。

《最小說》的成功肯定不是偶然,當時「郭敬明」這個品牌已經很強大了,能夠支撐起吸引眼球的作用,一開始大家都會衝著郭敬明的品牌去買。最開始,我會犧牲掉一些郭敬明的商業價值,轉移到《最小說》上,把它打造成名牌,一旦它的發行量起來了,它上面就會誕生很多新的作家,這些作家一旦成為名家之後,它的價值又會回饋到《最小說》,大家就會覺得,那個平台上都是最有名的作家,又是我主編的雜誌,有很強烈郭敬明的烙印,這時候它再把無數作家的效應反饋,它的能量愈來愈大,我的能量也愈來愈大。不過前期比較痛苦一點,犧牲一點自己的東西,去把它扶起來。

問:你是在什麼時候就摸清楚商業運轉的規則?

答:大概24歲的時候。因為我們在做《最小說》之前,做了雙月刊《島》,《島》做了10本之後,我摸清楚年輕人喜歡什麼樣的東西,以及市場的口味。(這個過程)也了解書店還款週期、成本、銷量多少等層面。10本斷斷續續做了2年多的時間,這2年多,包括我自己在經營管理上,也獲得很多經驗,遇到什麼困難、怎麼去調整,等到一切OK了,我就把之前《島》系列不好的地方剔除掉,好的地方去強化它,然後就誕生了《最小說》的這個模式。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